
(1).謂使刑罰合乎禮法。 漢 崔駰 《大理箴》:“ 子罕 禮刑, 衛 人釋艱。”
(2).禮儀與刑罰。 晉 潘尼 《乘輿箴》:“忠信之薄,禮刑實滋。”
“禮刑”是古代中國社會治理中的核心概念,結合了“禮”與“刑”的雙重内涵,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使刑罰合乎禮法
指通過“禮”的道德規範來指導和約束刑罰的實施,确保法律制裁符合社會倫理。例如,漢代崔駰在《大理箴》中提到“子罕禮刑,衛人釋艱”,強調刑罰需以禮為準則,避免濫用。儒家思想中,“禮”作為行為規範(如荀子所述“禮的作用是規定應有的節制”),為刑罰提供了道德依據,使法律更具公正性。
禮儀與刑罰的結合
“禮”與“刑”作為社會治理的兩種手段,分别承擔引導與懲戒功能。禮通過儀式、道德教化規範行為(如《禮記》中“禮者,理也”),而刑則對違禮行為進行強制懲罰(如《搜狗百科》定義“刑為對犯罪的制裁”)。西周時期,“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即體現了兩者在不同階層的側重應用。
古代“禮刑”思想對當代法治建設仍有借鑒意義,如道德與法律結合、預防與懲戒并重等理念。需注意,其等級色彩需批判性揚棄,但核心的“規範與秩序”精神可融入現代社會治理。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等權威來源的釋義與例證。)
《禮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禮”和“刑”。
“禮”在這裡指的是傳統意義上的禮儀、禮貌,代表人們應遵守的社會行為準則和規範。
“刑”則指刑罰、懲罰,代表國家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的懲處和制裁。
因此,《禮刑》這個詞語指的是禮儀和刑罰,旨在強調遵守社會規範和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并使人們明确知道自己應該遵循的規範和違反規範的後果。
《禮刑》的部首分别是:“礻”和“刀”。部首“礻”表示與祭祀、禮儀相關的意義,而部首“刀”則表示與刑罰、器械等相關的意義。
《禮刑》的總筆畫數為10畫。部分拆分的具體筆畫數為:礻(4畫)+ 刂(2畫)+幹(3畫)+刀(2畫)。
《禮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先秦時期,主要出自《尚書·禹貢》:“禮之用,和而不流是禁刑。”在古代的法律制度中,禮與刑密切關聯,展現了古代中國法律和道德觀念的融合。
《禮刑》的繁體字為「禮刑」。在繁體字中,對于部首“礻”采用了繁體寫法「禮」,而對于部首“刀”則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對于《禮刑》的寫法可以追溯到篆書時期。其字形為豎形或方形,示意簡練且易于辨認。
1. 遵守《禮刑》,是我們作為公民應盡的義務。
2. 在古代社會,違反《禮刑》的人會受到嚴厲懲罰。
3. 社會需要制定明确的《禮刑》法規以維護秩序和公正。
1. 禮儀:指行為規範和規矩。
2. 禮儀之邦:指在整個國家範圍内秉持禮儀的國家。
3. 刑法:指對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制裁和判罰的法律規定。
1. 禮法:指社會規範和法律法規。
2. 符規:表示符合規定的行為準則。
3. 處罰:指對違法行為進行懲罰和處置。
1. 自由:指沒有束縛或限制,可以任意行動。
2. 寬容:指對他人的過錯不予追究或懲罰。
3. 和解:表示雙方通過協商達成共識,解決糾紛或争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