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有《太平青箓書》百馀卷,赤界,白素,青首,朱目。相傳 三國 吳 于吉 在 曲陽 流水上得之。見《雲笈七籤》卷一一一引《洞仙傳·于吉》。後因以“青籙”泛指道家經籍。 唐 司馬劄 《贈王道士》詩:“青籙祕不聞,黃鶴去不止。”
青籙(qīng lù)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與典籍兩方面解析:
1. 字形與本義
“青”指竹簡未幹時的顔色,代指竹簡;“籙”從“竹”部,本義為記載帝王符命的簡冊,後引申為道教的秘文經書。二字連用,原指竹簡文書,後多指道教典籍或帝王冊封文書。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道家秘笈或帝王诏書”。
2. 典籍中的引申義
道教文獻中,“青籙”常指承載符咒、丹方的秘典,如《雲笈七籤》中提及“青籙白簡,以定仙官”。唐代典制中亦用于帝王封禅儀式,如《唐代典制研究》記載“玄宗封泰山,以青籙刻玉牒文”。
3. 文化意象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多營造神秘、莊重的意境。白居易《贈朱道士》詩雲“青籙秘術無人識”,即以“青籙”暗喻道教玄奧,凸顯超凡脫俗之感。
您查詢的“青籙”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根據現有資料分析,有兩種可能性需要您進一步确認:
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青眛”(qīng mèi) 該詞指顔色深淺適中、清新柔狀态,常用于文學描寫,如:
示例:青眛的遠山輪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
若确為“青籙”(qīng lù) 該詞在常規漢語詞典中未見收錄,可能屬于以下情況:
建議您核對原詞出處,或補充相關語境信息。若需查詢其他相近詞彙(如青綠、青霭等),可提供更多線索以便協助。
百爾百世白麞寶鼎變節兵制補發朝餐伧人掣縱打喚單發稻穗彫荒第一官多民族國家獨酌謡發明權放詞房窩發薪匪匪豐牆硗下憤心改換門闾官着國禮海涯轟轟阗阗畫暈的混漫驕稚久曠隽秀款跨冷風貍變離堅合異六老莫不逾侈末那樓譬方罄絕欽邳旗帳七菹曲襟然糠自照認帳儒賢三複沈滓霜娥雙人舞順暢碩岸素靜踏謠題詩窊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