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6*惡的事物。《孟子·萬章下》:“ 伯夷 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宋 曾鞏 《<列女傳目錄>序》:“其言 大任 之娠 文王 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惡色漢語 快速查詢。
“惡色”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在不同領域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人的面色陰沉、兇惡的表情,形容人面帶兇相,給人留下惡劣印象。發音為è sè。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的态度或表情,如兇惡、冷漠、陰沉等。例如:“他面露惡色,吓得旁人不敢靠近。”
起源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後逐漸演變為成語。
醫學定義
中醫将病色分為“善色”與“惡色”。其中“惡色”指病色晦暗枯槁,缺乏光澤,表明人體精氣嚴重損耗,疾病較重且預後較差。
典型特征
中醫經典《内經》列舉了五種惡色模型:
在儒家經典中,“惡色”可指代邪惡的事物。例如:
“惡色”需結合語境區分:
惡色在漢語中有着多重含義,通常指的是惡劣的外貌或者面容。惡字的部首是心,色字的部首是色,惡色的拼音是è sè。
惡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最早在《爾雅》一書中有記載。它的繁體字為「惡色」,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惡」字的寫法是幾個細豎和一橫相連,形狀類似一個異形的床榻,「色」字則是由扁平的方塊和兩個橫線組成。
以下是一些使用惡色一詞的例句:
1. 他的惡色讓人不寒而栗。
2. 她一直隱藏着自己的惡色。
3. 這幅畫雖然以惡色為主題,卻展現了強大的藝術氣息。
與惡色相關的其他詞彙包括:
組詞:惡心、惡意、惡化
近義詞:丑陋、不悅、兇惡
反義詞:美色、好色、善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