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府的計時器。《後漢書·律曆志中》:“今官漏率九日移一刻,不隨日進退。 夏 曆漏(刻)隨日南北為長短,密近於官漏,分明可施行。” 南朝 梁 陸倕 《新漏刻銘》:“且今之官漏,出自 會稽 。積水違方,導流乖則。”參見“ 漏刻 ”。
“官漏”是古代中國官府使用的一種計時器具,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官漏”指古代官方機構專用的計時器,屬于漏刻的一種。漏刻通過水流或沙流計量時間,是中國傳統計時工具,而“官漏”特指官府規範使用的版本,可能與民間漏刻存在精度或形制差異。
曆史文獻記載
功能特點
與民間漏刻相比,官漏更強調标準化,如《後漢書》提到夏曆漏刻“隨日南北為長短”,而官漏則“不隨日進退”,說明其設計可能更追求穩定性而非隨季節調整。
相關術語
注:提及的“宮漏”為婦科術語,與“官漏”無關,需注意區分。以上解釋綜合了文獻記載與古代計時技術背景。
官漏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宀”、“艹”和“水”三個部首,共有12個筆畫。它的發音為guān lòu。
《官漏》一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句話:“言官盡言所聞,言至忤旨則斥逐,斥逐不令則官漏。”官漏指的是官員的失職和洩漏。在繁體字中,官漏的寫法為「官樓」。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會有一些變化。關于官漏,在古代有時候也會寫成「官露」或者「官樓」。這些變體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都有出現。
1. 曆史上有許多官漏的事件,導緻國家政權崩潰。
2. 他因官漏失職,被免去職務。
組詞:
官場、官員、漏洞、漏鬥、失職
近義詞:
敗露、洩漏、洩密、失職
反義詞:
嚴守職責、盡職盡責、得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