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借使的意思、借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借使的解釋

(1).假設連詞。假如,倘若。 漢 賈誼 《過秦論下·事勢》:“借使 秦王 計上世之事,并 殷 周 之迹以制禦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 晉 陸機 《<豪士賦>序》:“借使伊人頗覽天道,知盡不可益,盈難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則巍巍之盛,仰邈前賢,洋洋之風,俯冠來籍。” 宋 司馬光 《論衙前劄子》:“借使今日家産直十萬者充衙前,數年之後,十萬者盡,則九萬者必當之矣。”

(2).假設連詞。即使,縱然。《資治通鑒·晉成帝鹹和三年》:“ 劉曜 雖東征,其子 胤 守 長安 ,未易輕也。借使小有所獲,彼若釋東方之圖,還與我校;禍難之期,未可量也。” 宋 蘇轼 《司馬溫公行狀》:“臣疎賤,在闕門之外,朝廷之事不能盡知;借使聞之道路,又不知其虛實也。”《元史·世祖紀六》:“借使 似道 實輕汝曹,特 似道 一人之過耳,且汝主何負焉。正如所言,則 似道 之輕汝也固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借使”是一個古漢語虛詞,主要用作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假使”“假如”“如果”。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假設某種情況來推導結果或進行論證,常見于古代文獻和議論性文本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與用法

  1. 表示假設關系

    “借使”用于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前提,後文則闡述在該前提下可能産生的結果或結論。

    例句:

    《史記·李斯列傳》:“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安得有卿相之尊乎?”

    (假使秦王考慮前代的曆史,借鑒殷周的教訓……怎會有卿相的尊貴呢?)

  2. 語法功能

    • 位于句首或分句開頭,引導條件從句。
    • 常與“則”“安”“豈”等詞呼應,加強邏輯推導(如“借使……則……”“借使……安……”)。

二、典源與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标注“借使”為連詞,釋義:

    “假使,假如。表示假設。”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卷,第1428頁。

    查看來源(注:此為《漢語大詞典》官網,需訂閱查閱)

  2.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強調其先秦兩漢常見用法:

    “借使”多見于議論文,通過假設展開推理,增強說服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305頁。


三、近義詞辨析


四、古籍用例佐證

  1. 《漢書·賈誼傳》:

    “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才……則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

    (假使子嬰有普通君主的才能……那麼崤山以東即使叛亂,秦國的土地也能保全。)

  2. 柳宗元《封建論》:

    “借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

    (假使漢王朝把城邑全部分封給諸侯王……即使他們危害百姓,朝廷也隻能發愁罷了。)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1999.
  3. 王力. 《古代漢語》[M]. 中華書局, 2018. (通論章節對虛詞用法有系統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借使”是一個文言連詞,主要用于假設或讓步語境中,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核心含義

  1. 表假設,意為“假如、倘若”

    • 用于提出假設性前提,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如果”。
    • 例:漢·賈誼《過秦論》中“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意為“假如秦王能效仿古代明君治國,即使後代君主驕奢,國家也不會傾覆”。
  2. 表讓步,意為“即使、縱然”

    • 用于承認某種可能性,但後續結論不受此影響。
    • 例:《資治通鑒》中“借使小有所獲,彼若釋東方之圖……禍難未可量也”,意為“即使(劉曜)獲得小利,他若轉而全力對抗我們,災禍難以估量”。

三、用法辨析

四、相關例句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資治通鑒》等權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熬月子拔地倚天跋燭鞞扇舞財蓄闡明傳诔傳役吹竽待慢抵噓蹲點耳珥風木該極孤帆海豬後悔花鬨慧箓降替見遇狡競捷疾鬼靜緑京省謹直吉宅龍足面谀背毀迷颩沒騰模棱兩可叛戾磻溪叟疲乏仆數潛躍切詣輕盈窮妙儒典上勤下順神羞失辭石記石交泗濱談笑自若通宵徹晝頹倒頹裂唾洟枉矢哨壺偉長武昌柳汙上相切相磋閑料嘴賢懿嚣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