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以充抵力役的賦稅。《周書·裴俠傳》:“民歌之曰:‘肥鮮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 貞惠,為世規矩。’”
(2).指以賦稅充抵力役的制度。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丁庸變而差役,差役變而僱役。”
“丁庸”是古代中國賦稅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成年男子(丁)以勞役形式繳納的替代性賦稅。根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丁庸”起源于唐代租庸調制中的“庸”稅,具體指丁男每年需為國家服二十日力役,若遇閏年加二日。若不服役,則可按每日三尺絹的标準折算為實物繳納,稱為“庸”。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丁”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夏時萬物皆丁實”,後引申為承擔賦役的成年男子;“庸”在《爾雅》中釋作“勞也”,特指力役。二者結合形成的“丁庸”,完整表達了以勞力抵償賦稅的核心内涵。該制度在宋元時期逐漸被貨币稅取代,但“丁庸”作為特定曆史術語,仍常見于《唐會要》《宋史·食貨志》等典籍。
在語法功能上,“丁庸”屬于複合名詞,既可作主語(如“丁庸不可廢”),也可作賓語(如“免其丁庸”)。現代漢語中雖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研究隋唐經濟史、賦役制度演變時仍是重要術語。
“丁庸”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曆史賦稅制度相關解釋(主要含義)
概念定義
指古代以賦稅形式代替力役(即勞動力征調)的制度。百姓可通過繳納特定賦稅免除勞役義務,常見于北朝至隋唐時期。
文獻佐證
二、現代引申的成語解釋(需謹慎考據)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成語,意為“形容人愚鈍無能,無法勝任要職”,拆分解釋為“丁”指愚鈍、“庸”指平庸。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對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建議優先參考曆史語境。
提示:若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遇到該詞,通常指向賦稅制度;若在現代語境中作為成語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語義準确性。
敖曹襃績播音步量材料赤熱垂矜刺慝墊巾發旦繁嚣分巡高讓公設犷狉顧憐國圖邯淡紅教畫供花紅柳綠華茂回光鏡繭蔔澆頭積波鲚刀魚盡哀今愁古恨金簧進選掎挈絕長續短客商苦艼冷譏熱嘲廉介靈槎利通直馬程馬盂梅芝面坊冥數憑靠破空騎驢覓驢瓊堆玉砌羣士然即三大士舌舉私産私室竦竦碎冰太平道五脈吳牛瞎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