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民俗,于正月十五日夜,抟米、麥粉若繭狀,書事置于其中,以占一年之事,謂之“繭蔔”。 宋 楊萬裡 《上元夜戲作長句》:“心知繭蔔未必然,醉中得蔔喜欲颠。”參閱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探官》。
“繭蔔”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民俗占卜活動,主要流傳于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其核心形式與寓意如下:
“繭蔔”指将米或麥粉揉成蠶繭狀,内部放入寫有事項的紙條,通過特定儀式占卜未來一年的吉兇。該習俗最早見于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探官》記載,宋代楊萬裡《上元夜戲作長句》詩句“心知繭蔔未必然”也印證了其存在。
注:關于發音,多數權威文獻标注為“jiǎn bǔ”,但《漢語辭海》等注音為“jiǎn bo”(),可能存在方言差異。
《繭蔔》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某種事物或情況的不确定、變化莫測。它常常用于形容人的命運或境遇多變,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起伏。
《繭蔔》一詞的拆分部首是繭(chóng)和蔔(bǔ)。它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其中繭部首占據了5個筆畫,蔔部首占據了3個筆畫。
《繭蔔》一詞的來源與中國古代的巫術和占卜有關。在古代,人們相信通過蔔筮(即用龜甲或獸骨占卜吉兇)可以預知未來的命運走勢。而繭則象征着神秘和不确定,通過蔔筮來預測繭的變化,成為預測命運的手段。
《繭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繭蔔」。
古時候,《繭蔔》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繭部首的古代寫法為「蠶」,這是因為繭中蠶絲的形狀而得名,而蔔部首的古代寫法則為「蔔」,與現代無差異。
1. 他的人生道路都是繭蔔般的曲折,一切都不可預測。
2. 面對繭蔔的人生,我學會了隨緣而安。
繭蔔的組詞有:繭蔔般、繭蔔不驚、繭蔔命運。
繭蔔的近義詞為變幻莫測、變幻無常。反義詞為确定、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