襃績的意思、襃績的詳細解釋
襃績的解釋
嘉獎功績。 三國 魏 曹操 《謝襲費亭侯表》:“臣束脩無稱,統禦無績,比荷殊寵,策命褒績,未盈一時,三命交至。”《魏書·尒朱榮傳》:“追終褒績,列代通謨;紀德銘勳,前王令範。”
詞語分解
- 襃的解釋 襃 ā 同“褒”。 筆畫數:; 部首:衣; 筆順編號:
- 績的解釋 績 (績) ì 把麻搓撚成線或繩:紡績。績麻。績火(古代夜間紡織時照明的燈火)。 繼:“子盍亦遠績禹功而大庇民乎?” 成果,功業:成績。功績。戰績。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襃績”是由“襃”與“績”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其字形、音義均具有獨特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一、字形構成
- “襃”為形聲字,衣部,本義指衣襟寬大,引申為“贊美、嘉獎”(《說文解字》)。該字在《康熙字典》中被标注為“褒”的異體字,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彰功勳。
- “績”從纟(糸)部,原指将麻纖維接續成線,後衍生為“功業、成果”(《爾雅·釋诂》),如《尚書·堯典》中“庶績鹹熙”即指各項功績興盛。
二、詞義解析
“襃績”屬動賓結構複合詞,核心含義為對功績進行表彰與記錄,常用于古代官方文書或史籍。例如《宋史·職官志》載“考課之法,襃績黜否”,指通過考核制度表彰功績、罷黜失職。該詞在明清方志中亦頻繁出現,如《嘉興府志》有“旌表孝行,襃績尤異”之句。
三、語用特征
- 褒揚屬性:多用于朝廷封賞、史官載錄等正式語境,如《唐會要》卷六十四載“刺史有襃績者,賜金魚袋”。
- 複合詞性:可作動詞(實施表彰行為)或名詞(被表彰的功績),如《文獻通考》中“凡襃績,皆注于曆”屬名詞用法。
參考資料:本文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修訂版)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襃績”是一個古漢語成語,發音為bāo j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含義:指對有功績的人進行表揚和獎賞。
- 字義拆解:
- 襃:原指古代用于表彰功績的服飾,引申為“表彰、榮耀”;
- 績:表示功績、成就。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強調對個人或集體成就的公開褒揚,如曆史記載、官方表彰等。例如:“朝廷襃績功臣,以勵後人。”
注意事項
- 該詞屬于古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言文或特定曆史文獻中。
- 需與發音相近的“厎績”(dǐ jì,意為“取得功績”)區分,二者含義不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相關成語,建議結合權威詞典或文獻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隘阻聱屈邊寨逼面蒼冥插钗饞态車船饬力寵私楚才晉用錯陳燈筩惇博防萌繁華複活節拊絃夠勁館子門條寒馥含樞紐鎬京和嗊和穆華陰市葭莩之親尖臍腳給驕泰淫泆藉不的究歸孔規髡顱煉鍛劣迹昭著麥稭妙氣滅威迷疑謀無遺策泥像弄兵片劑千端萬緒籤子手青門柳輕蔑請啟羣衆關系散仙四司陶車鐵船聽聞痛罵喂飼穩協物議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