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讓的意思、高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讓的解釋

拱手相讓。舊時表示推讓、辭讓,往往高拱其手,故稱。 晉 陸雲 《盛德頌》序:“陛下猶復允執高讓,成功靡有。”《晉書·鄭沖傳》:“公屢以年高疾篤,緻仕告退……高讓彌篤,至意難違。”《南史·梁紀下論》:“ 敬帝 遭家不造,紹茲屯運,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於己,時無 伊 霍 之輔,焉得不為高讓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高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高尚的謙讓行為,特指将名位、利益等主動讓給他人所表現出的崇高品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高: 本義指由下至上距離大,引申為等級在上、程度超過一般、品德或地位尊貴、高尚。
    • 讓: 本義指責備,後主要表示謙讓、退讓、把好處或方便留給别人。
    • 高讓: 結合兩字,“高”修飾“讓”,強調這種謙讓行為非同一般,具有崇高的道德價值。它并非普通的退讓,而是指在涉及名位、權力、利益等重大問題上,主動放棄,讓給他人,體現了淡泊名利、顧全大局、品德高尚的境界。
  2. 語境與用法:

    • 常用于曆史記載或評價人物德行: 多見于史書、典籍中,描述賢人、隱士或德高望重者主動辭讓官職、爵位、封賞等行為。
    • 強調行為的主動性與道德高度: “高讓”突出的是當事人主動選擇放棄,而非被迫或能力不足。這種行為被視為一種值得稱頌的美德。
    • 與“謙讓”、“辭讓”的區别: “謙讓”範圍較廣,可指日常禮節性的推讓;“辭讓”指正式地推辭不接受(如官職、榮譽);“高讓”則更強調這種辭讓行為所體現的道德境界之高,常與不慕榮利、志行高潔相關聯。
  3. 文獻佐證:

    • 《後漢書·逸民列傳·嚴光》: 記載東漢隱士嚴光(字子陵)拒絕光武帝劉秀授予的谏議大夫官職,選擇歸隱富春江。後世常以此典故贊譽其不慕富貴、高風亮節的行為,其中就包含了“高讓”的精神。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 儒家思想背景: 儒家推崇禮讓,《論語》中多次提及“讓”的重要性(如“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種将天下、高位讓與賢者的行為,是“高讓”的極緻體現,被孔子贊為“至德”。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
    • 道家思想背景: 道家同樣推崇謙下不争。《莊子》有《讓王》篇,記述了多位古代賢人讓出王位的故事,體現了道家對超越世俗權位、追求精神自由的推崇,這也是一種“高讓”精神的體現。 (來源:郭慶藩《莊子集釋》)
  4. 文化内涵:

    • 體現傳統美德: “高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推崇的謙遜、禮讓、不争、重義輕利等美德的具體表現。
    • 理想人格的象征: 能夠做到“高讓”的人,往往被視為品行高潔、超凡脫俗的典範。
    • 對權力與名利的超越: 這種行為象征着對世俗權力和物質利益的超越,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價值或道德完善。

“高讓”指在名位、利益等重大問題上,主動、自覺地退讓給他人的高尚行為。它超越了日常的謙讓禮節,體現了行為者淡泊名利、志行高潔、顧全大局的崇高道德境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備受推崇的一種理想人格表現。該詞多見于曆史典籍中對賢人德行的描述與評價。

網絡擴展解釋

“高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綜合闡釋:

一、基本詞義

“高讓”指拱手相禮、謙遜辭讓的行為。古人在推辭或禮讓時,常雙手高拱以示尊敬,因此稱為“高讓”。例如:

二、語境與用法

  1. 禮儀場景:多用于君臣、士大夫之間的禮節性辭讓,如辭官、讓位等。
  2. 文學表達:常見于古代文獻和頌文中,體現謙遜或政治智慧。例如《南史》用“時無伊霍之輔,焉得不為高讓歟”暗指時局動蕩下的無奈退讓。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南史》等典籍,或漢典網()的詞條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半低不高畢對不拔之志饞嘴超新星蟲書鳥篆辭決寸有所長搓手打拱打拗墱道電子束彫斲兜捕驐狗房産主返棹分家析産負諐故弄玄虛狠性子何則悔過自新鹘伶聲嗽奬育踐藉堅強不屈較着眷侍教儁出快心滿意靈晖冥觀囊螢照書南阮北阮泥浕平處破孝撲冬冬強恕竊位輕纖鵲袍山堂香水稍黩筐篚沙浦師伯庶馐樹丫死屍桃紅柳綠恬適天之僇民跳棋梯氣話兔縷外兵文景幰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