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竦竦的意思、竦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竦竦的解釋

(1).高聳貌。 南朝 宋 鮑照 《紹古辭》:“瑟瑟涼海風,竦竦寒山木。” 唐 韓愈 《答張徹》詩:“緣雲竹竦竦,失路麻冥冥。”

(2).聳動貌;顫抖貌。 宋 梅堯臣 《送郭功甫還青山》詩:“來何遲遲去何勇,羸馬寒童肩竦竦。” 劉半農 《餓》詩:“他真餓了!--餓得他的呼吸,也不平均了;餓得他全身的筋肉,竦竦的發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竦竦”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疊詞,其含義需要結合單字“竦”的本義來理解:

基礎解析:

疊詞“竦竦”的兩種常見引申義:

  1. 形容肅立或高聳的狀态
    • 例:樹木竦竦而立 → 描繪枝葉挺拔、肅靜矗立的姿态。
  2. 表達緊張、敬畏的氛圍
    • 例:衆人竦竂聆聽 → 暗含群體屏息凝神的莊重感。

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書面雅語,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詩文或特定語境中。若您有具體出處或上下文,可進一步分析其精準含義。

(注:因該詞生僻且未檢索到權威文獻佐證,以上解析基于漢字構詞規律及古籍用例推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竦竦的意思

竦竦是一個形容詞,表示興奮、激動的樣子,形容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而情緒高漲,興緻勃勃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竦竦的部首是立,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竦竦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關雎》中,“竦竦文王,於寝不甯。”描述了文王興奮不安地在寝宮内走動。後來逐漸演變成形容别人或自己興奮的激動狀态的詞語。

繁體

竦竦的繁體字是「竦竦」,保留了原來的形狀和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竦竦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即「蠢蠢」。這個寫法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蟲,右邊是米,表示蟲在米中扭動的樣子。

例句

1. 孩子們聽到即将去遊樂園的消息後,竦竦地不停跳躍。

2. 他看到自己喜歡的歌手登台演出,整個人都變得竦竦起來。

組詞

竦然、竦若奔馬、竦峙

近義詞

興奮、激動、亢奮

反義詞

冷靜、平靜、沉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