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頭銀兩的意思、頂頭銀兩的詳細解釋
頂頭銀兩的解釋
舊指頂承胥吏等職所需的銀兩。 明 蕭世延 等《嘉隆新例》卷一:“ 嘉靖 七年正月吏部題奉聖旨,吏役頂頭銀兩積弊有年,屢經禁奏,未見革除,這所言的是。”亦省稱“ 頂銀 ”。 明 吳應箕 《江南汰胥役議》:“而書役之害,則尤有甚者。書役例無工食,而頂銀且倍於隸快,則所得亦必倍於隸快可知矣。” 明 吳應箕 《江南汰胥役議》:“正用之外,又有酒食之費半之,夫庶人役於官者,例給工食以酬勞,以其頂銀為本,以工食為利,誠公私兩濟。”參見“ 頂首 ”。
詞語分解
- 頂頭的解釋 面對面;碰見;迎面詳細解釋.物體的頂上頭;最高處。 唐 秦系 《宿雲門上方》詩:“禪室遙看峯頂頭,白雲東去水長流。”《水浒傳》第一一八回:“卻説 時遷 一步步摸到關上,扒在一株大樹頂頭,伏在枝葉稠
- 銀兩的解釋 中國舊時銀子為主要流通貨币,以兩為單位,故稱銀子為銀兩詳細解釋中國 舊時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币。開始于 漢 代,盛行于 明 清 兩代。 清 末有實銀兩和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
網絡擴展解釋
“頂頭銀兩”是明代吏役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舊時胥吏、書役等職位承襲或入職時需繳納的銀兩費用,屬于吏役制度中的一種潛規則費用。這一費用在明代文獻中多次被提及,并長期被視為積弊。
2. 曆史背景與引證
- 據《嘉隆新例》記載,嘉靖七年(1528年)朝廷曾下令整頓吏役頂頭銀兩的積弊,但因利益關系難以根除。
- 明末學者吳應箕在《江南汰胥役議》中提到,書役雖無固定俸祿,但通過“頂銀”(即頂頭銀兩的簡稱)獲得的收入遠超普通差役,揭示了其灰色屬性。
3. 延伸說明
- 别稱:亦省稱為“頂銀”。
- 性質:屬于職位承襲的“買缺”費用,類似現代“頂替費”,需自掏腰包支付,且數額較高。
4. 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4)将其解釋為“形容人或物緊貼”,但此說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撐,可能是對詞語的誤讀或現代衍生義,需謹慎采用。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嘉隆新例》《江南汰胥役議》等明代政書或文集,獲取更權威的一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頂頭銀兩這個詞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貨币單位,也被稱為一兩銀子。這個詞的意思是一種以銀子為基礎的貨币,用于進行交易和支付。接下來,我将分别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 拆分部首和筆畫:頂頭銀兩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兩”,其中“钅”是金屬的部首,而“兩”則是表示重量單位的部首。該詞的總筆畫數為22筆。
- 來源和繁體:頂頭銀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頂頭銀兩」。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中國,頂頭銀兩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其含義。當時的寫法可能是「頂頭銀兩」。
- 例句:他用一頂頭銀兩的價錢買下了那塊寶貝。
- 組詞:頂頭銀兩這個詞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例如「頂頭」和「一兩」。
- 近義詞:與頂頭銀兩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一兩銀子」和「一兩」等。
- 反義詞:與頂頭銀兩意思相反的詞彙可能是「無價值」或「貧困」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