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曾祖父。《南史·齊紀五》:“時年五歲,牀前戲。 高帝 方令左右拔白髮,問之曰:‘兒言我誰耶?’答曰:‘太翁。’ 高帝 笑謂左右曰:‘豈有為人作曾祖而拔白髮者乎?’” 清 趙翼 《長孫公桂舉一子》詩:“遂向人間作太翁,添丁應策長孫功。”
(2).祖父。 宋 陸遊 《戲遣老懷》詩:“阿囝略如郎罷老,稚孫能伴太翁嬉。”
(3). 清 代亦以稱人之父。《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他的太翁 紀延壽 同他長兄 紀望唐 革職免罪。”參閱 清 袁枚 《隨園隨筆·今人稱太翁之訛》。
(4). 元 明 時海船上對舵工的稱謂。見 明 陶宗儀 《辍耕錄》。
“太翁”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曆史語義演變
文化象征意義
注意事項:現代漢語中“太翁”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對象。
《太翁》一詞源自于漢語中的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年老而有德行的人,尊稱老人。
根據漢字拆分的規則,太翁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其中,“太”字的部首是“大”,“翁”字的部首是“羽”。
根據筆畫的計算,"太"字共9畫,"翁"字共9畫。
太翁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在《左傳》中,太翁被用來尊稱年長并有睿智德行之人。
太翁的繁體字為「太翁」,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太翁的寫法有所變化。在秦漢時期,太翁的寫法為「太爲翁」,其中的「爲」是當時對「為」字的古稱。到了東漢末年,“翁”字中的兩個點逐漸消失,寫作「翁」。
1. 這位太翁一生淡泊名利,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智慧。
2. 那個農村的太翁智慧過人,為村民解決了許多難題。
太白、白翁、太行、太陽、陽翁、翁羽。
老者、長者、智者。
年少、少者、非智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