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荩的意思、誠荩的詳細解釋
誠荩的解釋
忠誠。《舊唐書·郭子儀傳》:“史臣 裴垍 曰: 汾陽 事上誠藎,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
詞語分解
- 誠的解釋 誠 (誠) é 真心:誠懇。誠樸。誠實。誠摯。忠誠。心悅誠服。 實在,的确:誠然。誠有此事。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荩的解釋 荩 (藎) ì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很細,葉卵狀披針形,莖和葉可做黃色染料,纖維可做造紙原料。通稱“荩草”;亦稱“黃草”。 古同“進”:荩臣(原指帝王所進用的臣子,後稱忠誠之臣)。 古同“燼”,沒有燒盡
專業解析
“誠荩”的漢語詞典釋義
“誠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忠誠、忠貞不渝的心意,強調發自内心的真摯與毫無保留的奉獻精神。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 詞義分解與核心内涵
- 誠 (chéng): 本義為真心實意、真實無僞。《說文解字》釋為“信也”。引申為真誠、誠實、誠信。在“誠荩”中,“誠”是核心,強調情感的純粹、真實和發自肺腑。
- 荩 (jìn): 本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荩草),後假借為“燼”,指灰燼、殘餘。在“誠荩”一詞中,“荩”取其引申義,表示忠誠至死、至死不渝的意味,如同燃燒到最後一點灰燼,比喻竭盡忠誠,毫無保留。
- 合成義: “誠荩”即精誠忠貞、赤誠忠心。形容一個人對國家、君主、信仰或所效忠的對象懷有極其真摯、堅定不移的忠誠之心,甘願奉獻一切。
二、 用法與語境
- 曆史語境: 常見于古代臣子向君王表達忠心的奏章、表文或言辭中。例如:“臣雖愚鈍,敢竭誠荩。”(我雖然愚笨,但願竭盡忠誠)。
- 形容對象: 主要用于形容臣子對君主的忠心,也可用于形容對朋友、事業或信仰的極度忠誠。
- 情感色彩: 帶有莊重、崇高、深沉的褒義色彩,強調忠誠的深度和純粹性。
三、 現代理解與轉義
在現代漢語中,“誠荩”一詞已非常罕見。其核心精神——“精誠忠貞”——可以理解為極緻的忠誠、赤膽忠心、至誠至忠。雖然字面使用少,但其蘊含的“竭盡忠誠、真心不二”的精神内核,在描述對理想、事業或重要人物的堅定信念與奉獻時,仍有其精神價值。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誠荩”有明确釋義,收錄其作為“忠誠”的含義,并引用了古代文獻例證。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收錄該詞條,解釋為“忠誠”。
- 《說文解字》 (許慎 著, 段玉裁 注):對“誠”字的本義有權威解釋,是理解“誠荩”中“誠”字的基礎。可參考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說文解字》綜合檢索系統(https://shuowen.uchicago.edu)中的相關條目。
- 《詩經·大雅·文王》鄭玄箋: 雖非直接解釋“誠荩”,但其中對忠誠、盡心的闡釋有助于理解該詞的精神背景。
經典用例:
《舊唐書·郭子儀傳》:“子儀頃以誠荩,夙著勳庸。” (郭子儀向來因為忠誠,功勳卓著。)
網絡擴展解釋
“誠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詞義解析
-
整體含義
“誠荩”意為忠誠,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或态度,強調發自内心的真摯與忠實。
-
單字拆解
- 誠(chéng):
本義為真實、不虛僞,如“誠心誠意”;也可表示實在、的确(如“誠非等閑之輩”),或作為姓氏使用。
- 荩(jìn):
原指一種草本植物(荩草),後引申為“忠臣”之意,如“荩臣”即忠貞之臣。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文體中,例如描述曆史人物的忠誠品格,或用于強調對他人的真摯态度。
補充說明
需注意,“荩”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其“忠誠”含義多保留在“誠荩”“荩臣”等複合詞中。
别人正在浏覽...
百祿兒辨明不肖測量插夥沉浮俯仰逞法瞋盼單比例單利德心地圖東幸訪古崗地個中光彩耀目古巴顧建康寒粟賀聯橫坐後腰還元豁免權狡慝旌旐晉階久經刊石空搆煉獄六論龍鬣淪毀馬席怒放飄輪溥博奇礓石崎岠悛惕刃器三分天下有其二喪器桬棠室市爽越水豹説導疏易駷躍潭拖鐵查惕汗碗唇文行出處無抑制吳茱萸箫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