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吻的意思、脣吻的詳細解釋
脣吻的解釋
亦作“ 脣呡 ”。1.嘴唇;口,嘴。《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為文學出言談也,非将勤勞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百句不遷,則脣吻告勞。” 唐 盧仝 《感古》詩之二:“脣吻恣談鑠,黃金同灰塵。” 清 龍啟瑞 《上梅伯言先生書》:“會 粵 西土匪益熾,牽於集鄉兵議團費,終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借指言詞;口舌;口才。《漢書·東方朔傳》:“吐脣吻,擢頂頤。”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遂以脣吻為刃鋒,以毀譽為朋黨,口親心疏,貌合行離。”《三國志·吳志·顧雍傳》“其以 雍 次子 裕 襲爵為 醴陵侯 ,以明著舊勳”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雍 母弟 徽 ,字 子歎 ,少遊學,有脣吻。”《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伷 ( 樊伷 )是 南陽 舊姓,頗能弄脣吻,而實無才略。”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狂生縱意高談,衆畏其脣吻,皆緘口不答。”
詞語分解
- 脣的解釋 脣 ú 同“唇”。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吻的解釋 吻 ě 嘴唇:吻合(意見、看法完全相同)。 用嘴唇接觸表喜愛、親熱:接吻。吻别。 動物的嘴。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脣吻的詳細釋義
脣吻(拼音:chún wěn)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
字面本義:嘴唇
- 指人或動物的口唇部位,是口腔的外緣結構。該義項直接由“脣”(嘴唇)和“吻”(嘴唇)兩個同義字組合而成,屬于同義複詞,強調嘴唇本身。例如在描述人物情态時,可指嘴唇的開合狀态。
-
引申義:言辭、口才
- 這是更常用且重要的引申義。因為言語需通過嘴唇的開合動作發出,故“脣吻”被用來代指言辭、談吐或口才。常帶有評價意味,指說話的能力、技巧或風格。例如形容一個人能言善辯為“脣吻犀利”,或批評其言語不當為“脣吻輕薄”。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作為最權威的大型漢語語文工具書之一,《漢語大詞典》對“脣吻”的釋義具有最高參考價值。它明确收錄了該詞條,并闡釋了其“嘴唇”和“比喻言辭、口才”的雙重含義。該詞典由中國衆多著名語言學者編撰,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 《辭源》(修訂本):這部重在探求語詞來源和演變的權威工具書,在解釋“脣吻”時,同樣會指出其本義指嘴唇,并着重說明其引申為“言辭”的用法及其緣由(因言語發于唇吻之間)。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代典籍用例佐證: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 “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若辭失其朋,則羁旅而無友,事乖其次,則飄寓而不安。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貴于順序,斯固情趣之指歸,文筆之同緻也。” (雖非直接使用“脣吻”,但《文心雕龍》作為文論經典,其讨論的“辭”、“言”等概念與“脣吻”的引申義“言辭”高度相關,體現了該詞義在古代文論中的語境。)
- 《詩經》等典籍: 作為漢語源頭性文獻,其中對“唇”、“吻”單字的使用(如形容嘴唇的形态、顔色或與言語相關的動作),為理解“脣吻”複合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提供了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脣吻”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字面含義(嘴唇或口)
- 指代嘴唇或嘴巴:該詞最早見于《墨子·非命下》,描述人通過口舌進行言談。例如《漢書》中“吐脣吻”即指嘴唇的動作。
- 引申為發聲器官:漢代王充在《論衡》中用“揚唇吻之音”比喻通過口舌發出聲音。
二、比喻含義(言談或口才)
- 借指言辭能力:如《抱樸子》提到“脣吻為刃鋒”,形容用語言作為攻擊工具。
- 文學創作中的表達: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以“唇吻告勞”比喻寫作時反複推敲言辭的狀态。
補充說明
現代網絡語境中,“唇吻”偶見被引申為“親吻”動作(如),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需注意與英文縮寫KISS(Keep It Simple原則)完全無關。
以上釋義綜合自《漢書》《墨子》《文心雕龍》等典籍,反映了該詞在古代漢語中的核心語義。
别人正在浏覽...
敖廪拔兵本波摽竊比偶碧潭潭成君誠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瞋目搤腕膽大心雄調馬東南亞國家聯盟渡江曲鵝群帖風謗奉身分毫不差幹止公私兩濟鈎剔歸去來兮辭過隟耗盡黑衣壞證慌遽扈養降心下氣交辨僥靈進退中度酒罏瀾倒龍草夢官名達冥晦密匝匝批文乞糧親戚三昧省記史鈔市喧授曆舒筋活絡铄口熟稔四川所見天對痛苦退恕退謝晚田危駭物外顯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