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头银两的意思、顶头银两的详细解释
顶头银两的解释
旧指顶承胥吏等职所需的银两。 明 萧世延 等《嘉隆新例》卷一:“ 嘉靖 七年正月吏部题奉圣旨,吏役顶头银两积弊有年,屡经禁奏,未见革除,这所言的是。”亦省称“ 顶银 ”。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而书役之害,则尤有甚者。书役例无工食,而顶银且倍於隶快,则所得亦必倍於隶快可知矣。”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正用之外,又有酒食之费半之,夫庶人役於官者,例给工食以酬劳,以其顶银为本,以工食为利,诚公私两济。”参见“ 顶首 ”。
词语分解
- 顶头的解释 面对面;碰见;迎面详细解释.物体的顶上头;最高处。 唐 秦系 《宿云门上方》诗:“禪室遥看峯顶头,白云东去水长流。”《水浒传》第一一八回:“却説 时迁 一步步摸到关上,扒在一株大树顶头,伏在枝叶稠
- 银两的解释 中国旧时银子为主要流通货币,以两为单位,故称银子为银两详细解释中国 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开始于 汉 代,盛行于 明 清 两代。 清 末有实银两和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
专业解析
“顶头银两”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财政税收术语,主要用于明清时期,指在征收正项赋税(如田赋、漕粮)之外,额外加征的、用以弥补损耗或满足特定开支的银钱。其核心含义是附加税或耗羡的一种形式。
以下是详细解释:
-
定义与性质:
- “顶头”在此语境中意指“在正项之上”、“附加的”。
- “银两”指征收的货币形式(白银)。
- 合起来,“顶头银两”就是指在法定正税额度之上,额外征收的那部分银钱。它并非国家正式规定的正税项目,而是地方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因各种理由(主要是弥补征收、运输、存储过程中的损耗,即“火耗”或“耗羡”)而自行加征的部分。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的、地方性的附加税费。
-
征收背景与目的:
- 弥补损耗(火耗):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征收实物(如粮食)或银钱在收缴、熔铸、运输、存储过程中必然会有损耗(如粮食霉变、鼠雀偷吃;散碎银两熔铸成银锭时的火耗)。为了弥补这些损失,地方官吏便在正税之外加收一定比例(如正税一两加征一钱至数钱不等)的银两,这部分加征即为“顶头银两”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地方行政开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下拨给地方的行政经费(“公费”)常常不足。征收“顶头银两”成为地方衙门弥补办公经费、驿站开支、修缮费用乃至官吏俸禄不足(尤其是吏役的报酬)的重要来源。
- 中饱私囊:在实际操作中,加征的额度往往远超实际损耗和必要开支,其差额便成为各级官吏(尤其是经手胥吏)的灰色收入,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
历史演变与官方态度:
- 长期存在与默认:顶头银两(作为耗羡的一部分)在明清两代长期普遍存在,朝廷对此虽非明令允许,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许的,因为它部分解决了地方财政的实际困难。
- 雍正“火耗归公”改革:清雍正帝认识到耗羡(包含顶头银两)问题的严重性(加重民负、滋生腐败),推行了著名的“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各地征收的耗羡银两统一上缴国库,再由朝廷按需定额下拨给地方作为“养廉银”(补充官员俸禄)和“公费银”(地方办公经费)。这项改革旨在将非正式的附加税规范化、透明化、合法化,并切断其与官吏私利的直接联系。
- 改革后的变相存在:尽管“火耗归公”后,耗羡的征收和使用理论上规范化了,但在实际执行中,旧的“顶头银两”名目可能被取消或纳入归公范围,但地方财政压力依然存在,新的、变相的附加税费仍可能以其他名目出现。
-
影响与评价:
- 加重百姓负担:顶头银两等附加税是压在纳税人身上的额外重负,常常成为“苛捐杂税”的代名词,加剧了社会矛盾。
- 吏治腐败的温床:其非正式性和不透明性为官吏贪污勒索提供了便利,是明清吏治腐败的重要表现之一。
- 财政制度缺陷的体现:它的长期存在反映了明清中央集权财政制度下,地方财政自主权不足、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根本缺陷。雍正改革试图解决此问题,但未能完全根治。
“顶头银两”是明清时期在法定正税之外加征的、主要用于弥补损耗和地方行政开支的附加税费(银两形式)。它是特定历史阶段财政税收制度的产物,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吏治状况以及农民负担等深层次问题。雍正朝的“火耗归公”改革是其发展演变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参考来源:
- 彭雨新. 《清代田赋刍论》. 人民出版社, 1984. (尤其第112页论及耗羡与地方加派)
- 陈锋. 《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第五章详细论述耗羡归公改革)
- 黄仁宇.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分析明代财政制度,涉及火耗等附加税)
- 《清史稿·食货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记载赋税制度及耗羡归公政策)
- 冯尔康. 《雍正传》. 人民出版社, 1985. (详述雍正帝改革,包括火耗归公)
网络扩展解释
“顶头银两”是明代吏役制度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旧时胥吏、书役等职位承袭或入职时需缴纳的银两费用,属于吏役制度中的一种潜规则费用。这一费用在明代文献中多次被提及,并长期被视为积弊。
2. 历史背景与引证
- 据《嘉隆新例》记载,嘉靖七年(1528年)朝廷曾下令整顿吏役顶头银两的积弊,但因利益关系难以根除。
- 明末学者吴应箕在《江南汰胥役议》中提到,书役虽无固定俸禄,但通过“顶银”(即顶头银两的简称)获得的收入远超普通差役,揭示了其灰色属性。
3. 延伸说明
- 别称:亦省称为“顶银”。
- 性质:属于职位承袭的“买缺”费用,类似现代“顶替费”,需自掏腰包支付,且数额较高。
4. 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4)将其解释为“形容人或物紧贴”,但此说法缺乏历史文献支撑,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或现代衍生义,需谨慎采用。
建议: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嘉隆新例》《江南汰胥役议》等明代政书或文集,获取更权威的一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鄙百代文宗白杨贲华便道辩断冰竞勃发参看草编操絃柴瘠产母痨稠伙处当出敌不意怵惕恻隐儋负东牀之选杜贰凡歌废寝忘食奋威浮虑供菜钩端狗气贵踞孤尖航天飞机洪肿郊保击牀诫训集通铁路基线积雨决一胜负勘对廪赐罗布麻盲听内侍欧共体庞豫平津琵琶槽倾动讫繄屈避人才軵依肉里钱水隍童子团稳定贤民枭阳逍遥自得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