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禮的意思、德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禮的解釋

(1).道德與禮教。語本《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朱熹 集注:“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 唐 韓愈 《潮州請置鄉校牒》:“ 孔子 曰:‘道之以政, 齊 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於是有德禮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縶其四體,而人始大失所矣。”

(2).德澤與禮儀。《左傳·僖公七年》:“ 管仲 言於 齊侯 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德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最早見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治國理念。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該詞包含兩層含義:

一、本義解析 《漢語大詞典》定義"德禮"為"德行與禮儀"的結合體,其中:

  1. "德"指内在的道德修養,包含仁、義、誠等品質(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2. "禮"指外在的禮儀規範,涉及社會制度、行為準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漢語辭典》)

二、哲學内涵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德禮互為表裡:

  1. 德為禮之本:《禮記·樂記》強調"德者,性之端也;禮者,德之文也",道德是禮儀的内在根基(來源:國學網古籍數據庫)
  2. 禮為德之器:通過"冠婚喪祭"等禮儀實踐道德教化(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三、曆史應用 自西周确立"以德配天,明德慎罰"制度後,德禮體系成為古代社會治理的重要模式。唐代《唐律疏議》将"德禮為政教之本"寫入法典,形成法律與道德的雙軌制(來源: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所)。

該概念至今仍影響着東亞文化圈的價值觀建構,其"内修德性,外遵禮法"的思想精髓被收錄于多部權威辭書,成為研究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德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品德高尚且行為合乎禮儀,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規範的結合。這一概念源于儒家思想,既包含内在德性修養(如仁愛、正直),也包含外在禮儀規範(如待人接物的禮節)。

二、詳細釋義

  1. 道德與禮教的結合
    源自《論語·為政》中“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朱熹注解認為德禮是治國之本,其中“德”為禮的根本,禮是德的外在表現。主張以德化民、以禮導行,而非單純依靠政令刑罰。

  2. 德澤與禮儀的統一
    在《左傳》記載中,管仲提出“德禮不易,無人不懷”,指統治者通過德行恩澤與禮儀制度來凝聚民心,實現社會和諧。

三、應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個人修養(如君子風範)、社會治理(如儒家治國理念)及文化傳承(如傳統價值觀教育)。現代語境中常引申為強調道德自律與文明禮貌的結合。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論語》《左傳》等經典文獻的釋義,以及朱熹等後世學者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闆車報更逼下柴米夫妻伧奴楚驿存亡續絶赕物道愛點把點蝶衣地工耳沉方興未已奉觞罦罳改正工件光價赫耀侯社黃祥毀方投圓火稻祭主橛株駒軍鼓曠若發蒙闊朗勞務費樂然臨財苟得路路通買門錢迷泥弄舌農閑搦翰攀路破鏡分钗破顔千載一時青少年秦氏粉宂衣軟簌簌如埙如篪上苑深根固柢試想食指束蒲四溟特見體審纖仄櫹槮瀉證西陸新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