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捆的蒲柳。《詩·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蒲。” 鄭玄 箋:“蒲,蒲柳。”
(2).“束薄為脯”的省語。謂有意混淆是非。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箝語燔書, 秦 欲愚其民而不能愚 陳涉 ;指鹿束蒲, 高 欲愚其君而不能愚 子嬰 。” 翁元圻 注:“《藝文類聚》引《史記》雲:‘ 趙高 将為亂,先設驗,束蒲以為脯,惑 二世 ,有言蒲者誅之。’今《史記》無。”參見“ 束蒲為脯 ”。
“束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捆紮成束的蒲柳(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這一釋義源自《詩經·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蒲。”鄭玄箋注:“蒲,蒲柳。”。蒲柳在古代常用于編織器物(如席、扇),因此“束蒲”可理解為未加工的原材料形态。
作為“束薄為脯”的省語,表示有意颠倒黑白。典故出自《藝文類聚》引《史記》記載:趙高為試探權柄,曾将蒲草捆紮僞裝成肉幹(脯)獻給秦二世,誅殺指出真相者,以此排除異己。此用法多見于古籍評論,如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中“指鹿束蒲”的表述,将趙高“指鹿為馬”與“束蒲為脯”兩典并列,強調其混淆是非的手段。
補充說明
《束蒲》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種說蒲的曲子。蒲指的是一種植物,常生長在水邊。《束蒲》是一首以歌詠蒲草為題材的詩歌或音樂作品。
《束蒲》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為“束”和“蒲”兩個部分。
部首:束(組詞意義:捆綁);蒲(植物的名稱)
筆畫:束(7畫);蒲(13畫)
《束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陽貨列傳》中,描述的是趙國大夫陽貨的事迹。
在繁體中,束蒲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以《束蒲》為例,使用篆書字體時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束字的古代寫法為“縮”,而蒲字的古代寫法為“蒱”。
他用《束蒲》這首曲子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
束帶、蒲公英、蒲洲、蒲扇、束發等。
近義詞:蒲草、荷葉、荷蒲等。
反義詞:解蒲、釋蒲(指脫離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