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蒲的意思、束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蒲的解釋

(1).成捆的蒲柳。《詩·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蒲。” 鄭玄 箋:“蒲,蒲柳。”

(2).“束薄為脯”的省語。謂有意混淆是非。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箝語燔書, 秦 欲愚其民而不能愚 陳涉 ;指鹿束蒲, 高 欲愚其君而不能愚 子嬰 。” 翁元圻 注:“《藝文類聚》引《史記》雲:‘ 趙高 将為亂,先設驗,束蒲以為脯,惑 二世 ,有言蒲者誅之。’今《史記》無。”參見“ 束蒲為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束蒲"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古雅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和來源均依據權威漢語辭書:

  1. 本義:捆紮蒲柳枝條

    • 釋義: 指将柔軟的蒲柳枝條捆紮起來。此義項直接來源于對字面的理解,"束"意為捆綁,"蒲"指蒲柳(即水楊,一種枝條柔韌的植物)。
    • 詞源依據: 此義項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對"束蒲"的直用。《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在"束"字條目下的相關詞條中收錄了此用法,其釋義基礎即源于此。該用法體現了"束"與"蒲"兩個語素的字面組合意義。
  2. 典故引申義:以假亂真 / 弄虛作假

    • 釋義: 這是"束蒲"更常見和重要的含義,源于成語典故"束蒲為脯"。字面意思是把捆紮起來的蒲柳條冒充成肉幹(脯)。用來比喻故意混淆是非、以次充好、弄虛作假的行為。
    • 典故來源: 此典故出自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卷四十五·息夫躬傳》。原文為:"虛造詐谖之策,謀以束蒲為脯。" 唐代學者顔師古在注解《漢書》時對此解釋道:"束蒲為脯,言其無實,徒欺诳耳。" 意指息夫躬的計策如同把蒲柳條捆紮起來冒充肉幹一樣,完全是虛假騙人的。
    • 辭書收錄: 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和《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均收錄了"束蒲"詞條,并明确其核心含義即源自《漢書》的"束蒲為脯"典故,用以指代欺詐、作僞的行為。後世文獻和詩詞中也常沿用此典故意涵。

“束蒲”的核心含義源于其字面組合(捆紮蒲柳)及著名的曆史典故“束蒲為脯”(《漢書·息夫躬傳》)。在詞典釋義中,它既指具體的捆紮蒲柳枝條的動作,更重要的、被廣泛使用的是其引申義——比喻弄虛作假、以假充真的欺詐行為。其權威釋義和典故來源均記錄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大型權威漢語工具書中。

網絡擴展解釋

“束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成捆的蒲柳

指捆紮成束的蒲柳(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這一釋義源自《詩經·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蒲。”鄭玄箋注:“蒲,蒲柳。”。蒲柳在古代常用于編織器物(如席、扇),因此“束蒲”可理解為未加工的原材料形态。

二、引申義:故意混淆是非

作為“束薄為脯”的省語,表示有意颠倒黑白。典故出自《藝文類聚》引《史記》記載:趙高為試探權柄,曾将蒲草捆紮僞裝成肉幹(脯)獻給秦二世,誅殺指出真相者,以此排除異己。此用法多見于古籍評論,如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中“指鹿束蒲”的表述,将趙高“指鹿為馬”與“束蒲為脯”兩典并列,強調其混淆是非的手段。


補充說明

  1. 蒲柳特性:蒲為多年生草本,葉長而尖,多生于池沼,根莖可食,葉可編席制扇(參考)。
  2. 文獻差異:現行《史記》無“束蒲為脯”記載,可能為佚文或類書誤引,需結合其他史料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愛人兒抱子鼻亭山愁煎寸産倒囷發落風胡辘風木之悲豐翳宮人管材犷銳宏大畫一會場灰姑娘火線較短比長急騎帣鞲虧悮籃筍連昌宮龍頭士隆窳面暈明角燈冥漠谟斷醲醇醲化抛聲調嗓淺豁愆紊器用衢逵人圈柔遜三清奢傲赦恩聲詞盛價釋怨爽朗水紋輸嘴貪力他山攻錯跳音脫坡菟裘紋身誣滅無賽五生盆翔天楔進攜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