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財苟得的意思、臨財苟得的詳細解釋
臨財苟得的解釋
臨:面對;苟:苟且,隨便。面對錢財隨便求取,見利忘義。
詞語分解
- 臨財的解釋 面對財物。 漢 司馬遷 《報任安書》:“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孔子家語·辯政》:“治官莫若平,臨財莫如廉。” 明 方孝孺 《與采苓先生書》之二:“及察執事之家,羣居
- 苟得的解釋 不當得而得。《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 孔穎達 疏:“非義而取,謂之苟得。”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九:“衆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清 黃鷟來 《詠懷》之九:“小人務苟得,君子信艱貞。
網絡擴展解釋
“臨財苟得”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面對錢財時,用不正當手段隨意獲取。其中“臨”指面對,“苟”表示苟且、隨便,“得”即獲取。
- 引申義:形容見利忘義、貪圖不義之財的行為。
出處與典故
- 古代典籍:最早出自《禮記·曲禮上》的“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原句強調道德約束。
- 文學作品:明代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提到,用于對比諷刺虛僞的“峨冠博帶”之士。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批評貪財之人。
- 示例:
“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苟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二刻拍案驚奇》)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見利忘義、唯利是圖。
- 反義詞:臨財不苟(面對錢財仍堅守原則)。
現代關聯
從法律角度看,該成語可對應“職務侵占”等行為。例如,員工利用職權非法占有單位財物,可能構成犯罪。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原文或《二刻拍案驚奇》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臨財苟得》的意思
"臨財苟得"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們為了財物而不擇手段,不顧道德和法律的行為。這個成語表達了人們為了追求財富而放棄了道德原則的批判。
拆分部首和筆畫
"臨財苟得"的四個字分别由辶、貝、艹和彡四個部首組成。
其中,“辶”是走之意,表示行動;“貝”是財富之意,表示金錢;“艹”是草之意,暗示不正直之事;“彡”是日之意,表示事情的變化。
筆畫分别為八畫、八畫、八畫和三畫。
來源和繁體字
《臨財苟得》這個成語出自《論語·陽貨》:“臨財不苟得, 即射怼邦。”這個故事中,孔子談論有關財富的仁義道德觀念。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臨”字在古代寫作“臨”;“財”字在古代寫作“財”;“苟”字在古代寫作“苟”;“得”字在古代寫作“得”。然而,這些字的意思和内涵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例句
他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臨財苟得,最終走上了犯法的道路。
組詞
臨財不苟得、不為財所動、利令智昏。
近義詞
以財為主、以利為重、本末倒置。
反義詞
財利顧及之道、廉潔奉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