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纖側 ”。謂文辭纖巧,文風不正。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詩話》:“傾斜之人,必有所恃。挾纖仄便娟之筆,為稱功頌德之辭。” 金松岑 《文學上之美術觀》:“惟曲意荒淫,詞旨纖仄。”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二篇:“若純法《聊齋》者,時則有 吳門 沉起鳳 作《諧鐸》十卷,而意過俳,文亦纖仄。” 王棻 《與友人書》:“今之言詩者則不然……以剽竊支離為詞采,以陳腐纖側為才華,而詩之弊有不可言者矣。”
“纖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n zè,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文學背景綜合理解:
音韻與文辭特點
原指詩文用字音調纖細且仄平交錯,強調音律的精緻與文辭的凝練。例如詩詞創作中,通過字音搭配增強作品的節奏感和美感。
文風評價的雙重性
部分文獻将其解釋為“文辭纖巧但文風不正”,帶有一定貶義,如清代章學誠批評“挾纖仄便娟之筆”為阿谀之辭,魯迅也提到《諧铎》文風“意過俳,文亦纖仄”。
“纖仄”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褒貶。在音韻層面,它是中性的修辭手法;在文風層面,可能暗含對内容空洞或格調偏狹的批評。建議通過經典文獻(如《文史通義》《中國小說史略》)中的用例進一步體會其語境差異。
纖仄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纖指細小、細長,仄指聲音細而低沉。整體意思指聲音細長低沉的樣子。
纖的部首是纟,筆畫數為6;仄的部首是亻,筆畫數為2。
纖仄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戲劇術語,用來形容嗓音細長低沉的表演風格。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纖”是由“糹”和“千”兩個部首組成,“仄”則由“亻”和“貝”兩個部首組成。在繁體字中,纖的字形為「縴」,仄的字形為「側」。
在古時候,纖的寫法為「縴」,由纟和千兩個部首組成;仄的寫法為「側」,由亻和貝兩個部首組成。
1. 他的嗓音纖仄低沉,十分有磁性。
2. 他在戲劇表演中運用了纖仄的聲線,給角色賦予了深情厚意。
3. 這首歌的旋律纖仄動人,引人入勝。
組詞:纖細、纖塵、纖巧、纖毫
近義詞:細長、細低、幽細
反義詞:粗短、高亢、響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