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赕物的意思、赕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赕物的解釋

指南方少數民族向朝廷輸納的貨物。《陳書·蕭引傳》:“ 引 奉密旨南行,外託收督賧物。”《隋書·食貨志》:“諸蠻陬俚洞,霑沐王化者,各隨輕重,收其賧物,以裨國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赕物(dǎn wù)是漢語詞彙中專指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宗教儀式中用于供奉、贖罪的特定物品。該詞由“赕”與“物”組合構成:“赕”本義為以財物贖罪或獻佛,源自傣語“tham”的音譯;“物”則指具體的供奉對象。

從文化内涵看,赕物在傣族、布朗族等民族中具有宗教實踐和倫理規約雙重屬性。據《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記載,信徒通過供奉稻谷、布帛、銀器等實物,既表達對佛寺的虔誠,也蘊含着消災祈福的集體心理訴求。這種習俗可追溯至南傳佛教傳入後的文化融合現象,實物供奉與誦經儀式共同構成完整的功德體系。

在語言學層面,《漢語大詞典》将“赕”歸類為方言詞,特指雲南地區的宗教性獻祭行為。現代民俗學研究顯示,赕物的具體形态隨時代演變而擴展,除傳統農産、手工藝品外,現已包含紙币、電器模型等現代生活元素,反映出信仰習俗與物質文明的交互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赕物”是一個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曆史背景

這一詞彙反映了古代中國“羁縻政策”下的賦稅制度。南方少數民族(如傣族、壯族等)通過繳納地方特産(如茶葉、布匹、珍稀物産等)以示臣服,同時換取朝廷的政治認可或軍事保護。此類貢賦多見于唐宋時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赕物”已非常用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民族研究領域。例如描述西南地區古代經濟關系時,可能涉及此類術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民族或朝代的納貢制度,可結合曆史資料深入探究。

别人正在浏覽...

背腹受敵邊門邊瑣編組鈔奪騁嗜奔欲攡竹酬魏顆床寝錯車大姆子當典蛋清躭饒打造鍛脯杜絶鬲子過更豪唫恒事花哄喙息見法鍵控矯國更俗叫街焦辣辣錦绶九女僦載鞠弭可撲撲廊宇栗栗詈言李膺仙滿清末造梅霖派駐盤獲平塞齊放汽爐弱點颡叫子生而知之食指大動絲光速寫畫陶桴通币頭晌托傳外心現鈔詳論小隊子析辯洗腳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