赕物的意思、赕物的詳細解釋
赕物的解釋
指南方少數民族向朝廷輸納的貨物。《陳書·蕭引傳》:“ 引 奉密旨南行,外託收督賧物。”《隋書·食貨志》:“諸蠻陬俚洞,霑沐王化者,各隨輕重,收其賧物,以裨國用。”
詞語分解
- 赕的解釋 赕 (賧) ǎ 中國古代南方某些少數民族以財物贖罪稱“赕”;一說所輸貨物稱“赕”。 中國傣語稱用物品奉獻(佛):赕佛。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網絡擴展解釋
“赕物”是一個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 拼音:dǎn wù(“赕”為第三聲,“物”為第四聲)
- 構成:由“赕”和“物”組合而成。
- 赕:指古代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向中央朝廷繳納貢賦的行為。
- 物:泛指貨物、實物。
- 整體含義:指南方少數民族向朝廷進貢的貨物,屬于古代邊疆地區與中原政權之間的一種經濟往來形式。
曆史背景
這一詞彙反映了古代中國“羁縻政策”下的賦稅制度。南方少數民族(如傣族、壯族等)通過繳納地方特産(如茶葉、布匹、珍稀物産等)以示臣服,同時換取朝廷的政治認可或軍事保護。此類貢賦多見于唐宋時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赕物”已非常用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民族研究領域。例如描述西南地區古代經濟關系時,可能涉及此類術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民族或朝代的納貢制度,可結合曆史資料深入探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赕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将物品贈送給他人或外交上的相互給予。它的拆分部首是走和正,筆畫有14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古時候常用的一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赕物》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化。《赕物》在古代常被寫作「赕」和「物」分開書寫。
例如,可以使用《赕物》這個詞語來組詞,比如「赕物文化」、「赕物交流」等。它的近義詞包括「饋贈」、「施與」等。而反義詞可以是「索取」、「強搶」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