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籍為北土的奴仆。《晉書·劉惔傳》:“ 郄愔 有傖奴,善知文章, 羲之 愛之,每稱奴於 惔 。”
(2).指奴仆。常用作斥罵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妾》:“家中人将至,可恨傖奴無禮,必報之。”
(3).平庸鄙俗之輩。 清 黃景仁 《江南好》詞:“ 西湖 好,恨事古今無。邀得官家猶北顧,未曾亡國是 西湖 。唐突怨傖奴。”參見“ 傖才 ”。
“伧奴”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伧”本義指粗俗、鄙陋,《漢語大詞典》釋為“粗野;鄙陋”。“奴”指奴仆、仆役,合稱“伧奴”即指粗鄙的奴仆,或用作對他人輕蔑的稱呼。該詞常見于南北朝至明清文獻,帶有地域歧視色彩,如南朝文人常以“伧”貶稱北方人,《世說新語》注引《晉陽秋》即有“吳人謂中州人為伧”的記載。
二、曆史用法
三、現代定位
該詞現已退出口語體系,僅存于古籍及文學研究領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舊時對北方人的蔑稱”,強調其曆史語境下的使用限制。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2007年版;《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伧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字面構成
“伧”(cāng)本義為粗鄙、粗野,含貶義;“奴”指奴隸或仆人。組合後指粗俗的奴仆,常用于蔑稱地位低下者。
曆史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現代意義與使用建議
該詞現已罕見,多出現于古籍或曆史研究中。使用時需注意:
“伧奴”是古代對粗鄙仆役或特定群體的蔑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階層和地域矛盾,現代僅作曆史語言研究之用。
榜首報李保林背拉貶黜絣扒吊拷鼻窪子缽多羅才勇純犧初審撮哺盜誇邸第二京賦逢門子風源奉真府奧覆信個能弓影杯蛇觀寺哈答檟苦尖新計功程勞急徽浄君筋縷空山蠟臘領巾露水姻緣朦朦麋鹿遊冥濛鳴咤鴾母納喊内妹内兄鳥驚魚駭佞言歐風美雨哦唷逄逄清風高節青鹢其應如響喪柩水餅水港水曲淘漉天男逶逶鄉帳臔臔謝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