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溟的意思、四溟的詳細解釋
四溟的解釋
亦作“ 四冥 ”。1.四海,四方之海。 三國 魏 阮籍 《答伏義書》:“四冥之深,幽鱗不能測其底。”《文選·張協<雜詩>之十》:“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 李善 注:“四溟,四海也。” 唐 秦韬玉 《問古》詩:“深作四溟何浩渺,高為五嶽太峥嶸。”《宋史·樂志十一》:“四溟廣矣,八紘是紀。”
(2).指全國、天下。《宋書·孝武帝紀》:“ 周王 驥迹,實窮四溟。”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骠騎讓封第三表》:“車軌共文,四溟同宅。” 唐 施肩吾 《海邊遠望詩》:“扶桑枝邊紅皎皎,天雞一聲四溟曉。”
詞語分解
- 四的解釋 四 ì 數名,三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肆”代):四方。四邊。四序(即“四季”)。四體(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隸、篆四種字體)。四庫(古籍經、史、子、集四部的代稱。亦稱“四部”)。四君子
- 溟的解釋 溟 í 〔溟溟〕a.形容潮濕、潮潤;b.形容昏暗。 海:東溟。“北溟有魚,其名為鲲”。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四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四海”或“四方之海”,常被用于描繪廣闊的疆域或天下。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四溟”由“四”與“溟”組合而成:
- 四:指代四方(東、南、西、北),象征空間的全面覆蓋。
- 溟:古漢語中指海,如《莊子·逍遙遊》中的“北溟”即北海。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溟”本義為“小雨濛濛”,後引申為“海”或“幽深水域”。
因此,“四溟”合指“四方之海”,涵蓋天下所有水域,常見于古代詩文表達疆域遼闊或天下統一,如唐代李白《古風》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鲸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中的“四溟”即象征秦朝疆域之廣。
二、引申與文學化應用
在文學語境中,“四溟”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 疆域與天下:如《晉書·天文志》載“四溟者,四海也”,強調其指代國家版圖。
- 自然與氣象:宋代陸遊詩中“四溟潮信通”以“四溟”形容潮水連通四海的自然景象。
- 哲學意象:道家文獻中,“四溟”與“天地”并提,喻指宇宙的浩瀚,如《雲笈七籤》稱“四溟為大道門戶”。
三、權威文獻引用
-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四溟”為“四海”的同義詞,釋義為“四方之海”。
- 《辭源》:引用《文選·謝朓〈敬亭山詩〉》“四溟深且廣”佐證其文學用法。
- 《全唐詩》:收錄多處以“四溟”指代天下的詩句,如杜甫“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呼鷹皂枥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蘇侯據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八九年,西歸到鹹陽。許與必詞伯,賞遊實賢王。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稱觞。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疊罹殃。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兩宮各警跸,萬裡遙相望。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禹功亦命子,涿鹿親戎行。翠華擁英嶽,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衮,憂憤心飛揚。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争守禦床。君辱敢愛死,赫怒幸無傷。聖哲體仁恕,宇縣複小康。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勳業,歲暮有嚴霜。吾觀鸱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兇逆未定,側伫英俊翔。”中的“四溟”暗喻戰亂波及範圍之廣。
網絡擴展解釋
“四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四”指四方,“溟”為古代對大海的稱呼,合稱“四溟”即“四海”或“四方之海”,形容水域的廣闊與壯麗。
-
引申含義
除指代海洋外,還可擴展為“全國”或“天下”,強調地域的遼闊與包容性。
二、詳細解析
- 結構特點
由“四”與“溟”組成,屬形容詞短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增強畫面感。
- 文化淵源
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後演變為對海洋的文學化表達。三國時期阮籍的《答伏義書》中“四冥之深,幽鱗不能測其底”進一步強化其意境。
三、用法與例句
-
形容水域
- “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張協《雜詩》)。
- “深作四溟何浩渺,高為五嶽太峥嶸”(秦韬玉《問古》)。
-
指代天下
- “車軌共文,四溟同宅”(江淹《為蕭骠騎讓封第三表》)。
四、其他說明
- 異體寫法:亦作“四冥”。
- 現代應用:多用于詩歌、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文選》《宋書》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不敢告勞草間求活沖遜垂燿登望釣道東薔東語斷盜短褂多瑙河三角洲法籙高聞藁葬宮署鈎藤官漏詭誕不經惑衆甲絣嘉卉蔣山尖團音減字木蘭花嘉實節儉汲古景旦酒荈誇揚狼津樂天任命聯蟬列稱羅纨門闆南冥内弟俳體泡湯貧胎牽牛蹊傾酤屈臨羣魔亂舞山膚射雉釋渴水色山光宿意天昏地暗恫悔童養媳頽綱婉靜委棄侮手侮腳矹矹獻納使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