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劣的衣服。 宋 曾鞏 《學舍記》:“予之卑巷窮廬,宂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宂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宋代曾鞏在《學舍記》中寫道:“予之卑巷窮廬,宂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此處“宂衣”即形容生活簡樸、衣着粗陋的狀态。
建議進一步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以獲取更精準的語境分析。
宂衣(rǒng y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和衣。宀是指“宀字旁”,常用來表示與居住、住宅相關的意思。衣是表示“衣服”的意思。
宂衣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宀(宀字旁)+ 衣(12畫)
“宂衣”這個詞來源于《爾雅》,《爾雅》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詞典,收錄了大量的古代漢字及其釋義。《爾雅》中将宂衣解釋為一種用宮中褒賞時所賜的禮服。
在繁體字中,宂衣的寫法為「宂衣」,字形略有不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宂衣被稱為“祭服”,是古代帝王在進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特殊服裝,以示尊貴和莊重。古時候的宂衣通常由華美的絲綢制成,配有珠寶、金飾等裝飾物,非常華麗。
以下是關于宂衣的例句:
1. 他穿上了一身華美的宂衣,顯得非常莊重。
2. 古代帝王在祭祀儀式上都要穿着宂衣以示尊貴。
與宂衣相關的組詞有:
1. 室衣(shì yī):指室内穿的衣服。
2. 卿衣(qīng yī):古代官員賜給卿大夫的衣服。
宂衣的近義詞是祭服,反義詞是平常的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