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德与礼教。语本《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朱熹 集注:“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 孔子 曰:‘道之以政, 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於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縶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2).德泽与礼仪。《左传·僖公七年》:“ 管仲 言於 齐侯 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德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最早见于《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理念。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该词包含两层含义:
一、本义解析 《汉语大词典》定义"德礼"为"德行与礼仪"的结合体,其中:
二、哲学内涵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德礼互为表里:
三、历史应用 自西周确立"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制度后,德礼体系成为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模式。唐代《唐律疏议》将"德礼为政教之本"写入法典,形成法律与道德的双轨制(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
该概念至今仍影响着东亚文化圈的价值观建构,其"内修德性,外遵礼法"的思想精髓被收录于多部权威辞书,成为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德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品德高尚且行为合乎礼仪,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规范的结合。这一概念源于儒家思想,既包含内在德性修养(如仁爱、正直),也包含外在礼仪规范(如待人接物的礼节)。
道德与礼教的结合
源自《论语·为政》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朱熹注解认为德礼是治国之本,其中“德”为礼的根本,礼是德的外在表现。主张以德化民、以礼导行,而非单纯依靠政令刑罚。
德泽与礼仪的统一
在《左传》记载中,管仲提出“德礼不易,无人不怀”,指统治者通过德行恩泽与礼仪制度来凝聚民心,实现社会和谐。
适用于描述个人修养(如君子风范)、社会治理(如儒家治国理念)及文化传承(如传统价值观教育)。现代语境中常引申为强调道德自律与文明礼貌的结合。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论语》《左传》等经典文献的释义,以及朱熹等后世学者的注解。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宾雀逼诱驰走春草闯堂词韵从姑村客淡沲颠坠定规都丞盒笃修芳辰放心解体丰稔枫树菌副尉隔句对膈肢窝观好沽虚还赃号踯狐首絸缆奸顽脚头进登巾笥积受罐究询夸父逐日宽慈连踪龙凤舸慢言拗强庞儿且慢忍抑茹斋散灯扇子仙势降眡事世途室学受服疏恶书符咒水顺刃束烟叹诵田首天网天之戮民驮绒下牲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