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橜株駒”。樹樁。《列子·黃帝》:“吾處也,若橜株駒;吾執臂若槁木之枝。” 張湛 注引 崔譔 曰:“橜株駒,斷樹也。”一本作“厥株拘”。
"橛株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單字本義與典籍用例綜合考辨。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傳世文獻記載,該詞含義可解析如下:
橛(jué)
指短木樁或樹木殘根。《說文解字·木部》釋為"杙也",即插入地中的木樁。王筠《說文解字句讀》進一步說明:"橛,橜杙也,所以系牲。"(《漢語大詞典》第6冊)
株(zhū)
本義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樹幹殘部。《韓非子·五蠹》載:"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駒(jū)
原指少壯之馬,後引申為幼小事物。《說文解字·馬部》:"駒,馬二歲曰駒。"(《漢語大字典》第2版)
"橛株駒"屬并列式複合詞,其核心語義聚焦于"微小而粗劣之物" ,具體有兩層内涵:
形容矮小枯槁的樹木殘樁,如《莊子·達生》"吾處身也,若橛株駒"(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司馬彪注:"橛株駒,斷樹也")。
典籍中多比喻才能平庸、不堪大用之人或物。如《淮南子·汜論訓》"橛株駒"高誘注:"材不中為器用也"(《諸子集成》本)。
該詞最早見于道家文獻,承載哲學隱喻:
《莊子·達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厥"通"橛","拘"通"駒")
成玄英疏:"譬槁木之枝,無心而運用。"(《莊子集釋》中華書局本)
此語境中,"橛株駒"象征道家推崇的"無為"狀态,喻指去除機巧、返璞歸真的生命境界。
唐宋以降,詞義逐漸偏向貶義:
"橛株駒"本指枯樹殘樁,引申喻指粗劣無用之物或庸碌之人 ,其語義承載道家哲學思想,後演變為具貶義的固定表達。
“橛株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橛株駒”指樹樁,即被砍斷後殘留的樹幹部分。該詞在《列子·黃帝》中出現,原文描述人靜止時“若橜株駒”,比喻如樹樁般穩固不動。
原始出處
《列子·黃帝》記載:“吾處也,若橜株駒;吾執臂若槁木之枝。”此處用樹樁形容極緻的靜止狀态,與“槁木之枝”(枯樹枝)形成呼應,強調肢體完全凝滞。
古代注釋
東晉學者張湛在注解中引用崔譔的解釋:“橜株駒,斷樹也”,直接點明其意為被截斷的樹木。
該詞存在不同書寫形式:
在道家典籍中,該詞常被用于形容修行者達到物我兩忘、身心凝定的狀态,具有哲學層面的象征意義。
提示:由于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極少,建議結合《列子》原文及注釋理解其語境。
嗌喔白下罷老缽錢伯首財喜慘悼草塘泥川澤納污出溺賜绯打揲黨言丹耦盜名字燈宴地狹人稠獨門兒二蕭防特方諸符吏富穰鬼工宏才大略華珰黃面瞿昙灰不喇唧活火山貨遺胡觑賤皮堿式鹽禁籍鸠奪鵲巢攬桓須魯般尺露樸履冰孟亭泥下潛珪篷車僑立輕風齊衾栖霞然赤人樣蝦蛆三段論式三更棗升假嬸婆史聃水靈靈退價晚晚玩藝微學五兵尚書西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