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橜株駒”。樹樁。《列子·黃帝》:“吾處也,若橜株駒;吾執臂若槁木之枝。” 張湛 注引 崔譔 曰:“橜株駒,斷樹也。”一本作“厥株拘”。
“橛株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橛株駒”指樹樁,即被砍斷後殘留的樹幹部分。該詞在《列子·黃帝》中出現,原文描述人靜止時“若橜株駒”,比喻如樹樁般穩固不動。
原始出處
《列子·黃帝》記載:“吾處也,若橜株駒;吾執臂若槁木之枝。”此處用樹樁形容極緻的靜止狀态,與“槁木之枝”(枯樹枝)形成呼應,強調肢體完全凝滞。
古代注釋
東晉學者張湛在注解中引用崔譔的解釋:“橜株駒,斷樹也”,直接點明其意為被截斷的樹木。
該詞存在不同書寫形式:
在道家典籍中,該詞常被用于形容修行者達到物我兩忘、身心凝定的狀态,具有哲學層面的象征意義。
提示:由于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使用極少,建議結合《列子》原文及注釋理解其語境。
《橛株駒》是一個成語,其中包含了四個漢字。它的意思是指被騾馬所沖傷的木樁。
《橛株駒》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和十三個筆畫。
《橛株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部典籍《漢書》中的記載。這個成語描述了一個傳說中的故事,關于一匹瘋狂的騾馬沖撞木樁的情景。
在繁體字中,《橛株駒》的寫法為「橜株駒」。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橛株駒》在古代和現在的寫法基本保持了一緻,沒有太多變化。
《橛株駒》作為一個成語,不常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
1. 他不小心被馬匹撞到,就像被《橛株駒》傷到一樣。
2. 在比賽中,那匹狂暴的馬像《橛株駒》一樣沖撞着周圍的障礙。
近義詞對于《橛株駒》這個成語來說,比較少見。但是,可以使用一些意思相近的成語來代替,如「猛力沖擊」或「瘋狂沖撞」。
反義詞也不常見于《橛株駒》這個成語的應用中。由于這個成語描述了一種猛烈的沖撞行為,反義詞可能是一些形容保持穩定或冷靜的詞語,如「穩定」或「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