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任情自得貌。語本《莊子·骈拇》:“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南朝 梁 何遜 《西州直示同員》詩:“誓将收飲啄,得得任心神。” 宋 黃庭堅 《和甫得竹數本于周翰喜而作詩和之》:“人知愛酒耳,不解心得得。”《紅樓夢》第三八回:“蠟屐遠來情得得,冷吟不盡興悠悠。”
(2).頻頻;頻仍。 唐 王建 《洛中張籍新居》詩:“雲山且喜重重見,親故應須得得來。” 金 高庭玉 《柳絮》詩:“得得穿朱戶,時時撲翠屏。”
(3).特特,特地。 唐 陸龜蒙 《丁隱君歌序》:“别業在深山中,非得得行不可適到其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我得得為渠入 蜀 ,何意見怪?”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縱千裡萬裡,猶将買草鞋得得而往。”
(4).應諾之詞。猶言好好。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一:“﹝ 仁宗 ﹞一日将禦朝, 溫成 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
(5).的确,确實。《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良人得得負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6).恰好。 宋 範成大 《萬州》詩:“前山如屏墻,得得正當戶。”
(7).猶答答。作詞或詞組的後綴。 葉聖陶 《微波》:“十二分通脫的一個女郎,兩年以後,會變成這樣羞人得得的。”
(8).象聲詞。多形容馬蹄聲。 清 黃景仁 《道中秋分》詩:“瘦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聽空空。” 曹禺 《王昭君》第四幕:“馬蹄得得,一個騎兵跑得滿頭大汗上。”
“得得”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根據,“得得”是一個由“得”字重複組成的成語,發音為dé dé,表示連續地得到、不斷地獲得。這種用法強調行為的持續性或結果的連續性,常用于描述反複取得成果或利益的狀态。例如:“他得得勝利,最終登上巅峰。”
“得”本身是多音多義字,其核心含義與“獲得”相關,具體包括:
當“得”重複使用時(如“得得”),可能通過疊字形式強化語氣,例如:
需注意語境區别:在正式文學或成語中,“得得”多指連續獲得;而日常口語或方言中,則可能用于強調必要性或表達情緒。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判斷具體含義。
《得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獲得、得到。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或物體獲得某種東西或結果。
《得得》的部首是“彳”,表示走路的步伐。它的總筆畫數為5。
《得得》的來源還沒有明确的考證,但可以在古籍和文獻中找到它的使用。它被廣泛運用在各個文章和語言之中。
《得得》的繁體寫法為「得得」,它的構造和簡體寫法相同,隻是書寫風格上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字形寫法。因此,《得得》在古代寫法中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版本。
1. 他用辛勤的努力得得了第一名。
2. 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所得得的成果。
得失、得出、得意、得分、得獎、得益
獲得、取得、得到、赢得、獲取
失去、喪失、消失、失利、失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