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曲聱牙的意思、诘曲聱牙的詳細解釋
诘曲聱牙的解釋
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 明 宋濂 《文原》:“予竊怪世之為文者,不為不多,騁新奇者,鉤摘隱伏,變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讀,且曰:不詰曲聱牙非古文也。” 清 錢謙益 《江母金孺人墓志銘》:“ 文昭 之文,詰曲聱牙。” 清 魏源 《章教谕<強恕齋書>序》:“審其往來蹤蹟,以察知 周 召 二公陳誥納誨心事,於詰曲聱牙中而如聞其告語。”參見“ 佶屈聱牙 ”。
詞語分解
- 诘曲的解釋 屈曲;屈折。 唐 宋之問 《秋蓮賦》:“複道兮詰曲,離宮兮相屬。” 明 袁宏道 《送徐太府見可入計序》:“公之文,嚴於法而沉於氣,往往詘常調而自伸其才,故變幻詰曲,無不極情之所至。” 清 周亮工
- 聱牙的解釋 文句别扭,讀不上口詳細解釋.形容文詞艱澀難讀。 唐 韓愈 《進學解》:“ 周 《誥》 殷 《盤》,佶屈聱牙。” 宋 劉克莊 《歲晚書事》詩之三:“幸然不識聱牙字,省得閑人載酒來。” 明 李東陽
網絡擴展解釋
“诘曲聱牙”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é qǔ áo yá,主要用于形容文句艱澀拗口、不通順暢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诘曲:曲折、不通順;聱牙:拗口、不順口。
- 整體指文章或言辭晦澀難懂,讀起來生硬不流暢。
2.出處與用法
- 古典來源:出自明代宋濂《文原》:“不诘曲聱牙非古文也。”意為古人認為艱澀的文風是古文的特點之一。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批評文章或說話的表達方式。
3.例句與語境
- 明代文人追求古文時,故意使用生僻詞句,導緻文章“不可句讀”(無法斷句),并自诩為“诘曲聱牙”。
- 清代魏源在《章教谕〈強恕齋書〉序》中評價某些經典“于诘曲聱牙中如聞其告語”。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佶屈聱牙、诘屈謷牙(均強調文字艱澀)。
- 反義詞: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形容流暢自然的表達)。
5.現代應用
- 現多用于批評刻意追求古奧、忽視可讀性的文風。例如:“某些學術論文堆砌術語,讀來诘曲聱牙,令人費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文原》原文或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诘曲聱牙的意思
《诘曲聱牙》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形容言辭或文字粗俗、狂妄無禮、難以辨認。它常用來形容言辭滿口髒話、難以理解或者是文字字迹潦草。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诘曲聱牙》的拆分部首是:“讠”、“口”、“齒”和“牙”,共4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31畫。
來源和繁體字
《诘曲聱牙》一詞出自《莊子·内篇·逍遙遊》,原文是:“子曰:‘巧言雲……若亂臣賊子者,盡矣!诘曲聱牙者,詩亦盡矣!”意思是詩與巧言并不能真正表達深沉的思想和真理。在繁體字中,诘曲聱牙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诘曲聱牙》在古時的寫法是「詰曲聱牙」。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少見使用,被現行的簡化字所取代。
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他的言辭诘曲聱牙,讓人聽了感到非常不悅。
組詞:诘問、曲解、聱意、牙行。
近義詞:言辭激烈、口無遮攔、言辭惡劣。
反義詞:言辭恭謹、言辭溫和、言辭得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