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墝瘠的意思、墝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墝瘠的解釋

亦作“ 墝塉 ”。(土地)瘠薄。《三國志·魏志·盧毓傳》:“而 譙 土地墝瘠,百姓窮困, 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國 就沃衍,失帝意。”《周書·李彥傳》:“今可斂以時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芻塗及儀衛等。”《新唐書·盧坦傳》:“ 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遠,烽候無所統接。”《天讨·豕常之裔<普告漢人>》:“即此數事觀之,則圈地之初,室廬邱基,盡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歸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謂虐政之尤者矣。況當此之時,旗奴逃亡,由旗員句攝,勿關有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墝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土地的貧瘠、不肥沃。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墝”指土壤堅硬多石,“瘠”意為貧瘠、不肥沃。二字組合強調土地堅硬荒蕪、難以耕種的特性。

    :《荀子·儒效》提及“相高下,視墝肥”,其中“墝”即指劣質土地。

  2. 引申含義

    可泛指資源匮乏、環境惡劣的狀态,如形容地域荒涼或經濟貧困。

二、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1103頁)

    明确釋義為:“土地堅硬而貧瘠。”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

  2.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在“墝”字條目下注釋:“同‘硗’,土質堅硬瘠薄。”

    來源:王力主編,中華書局出版。

  3. 《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

    卷五載:“墝瘠之地,宜種耐旱之粟。”體現古代農業對土地墝瘠的應對策略。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2019年再版。

三、字形與構詞分析

四、古籍用例

《淮南子·地形訓》載:“墝瘠之人,堪耐寒暑。”此處以土地特性比喻人的堅韌品格。

“墝瘠”是描述土地貧瘠的經典詞彙,其釋義及用例在曆代漢語詞典與農學典籍中均有明确記載,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環境的細緻觀察。

網絡擴展解釋

“墝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土地貧瘠、不肥沃的狀态,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地理描述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文獻用例

  1. 曆史背景:古代文獻中常以此詞反映惡劣地理條件對民生的影響。如《新唐書·盧坦傳》提到“天德故城地壤墝瘠”,說明當地因土地貧瘠導緻軍事防禦薄弱。
  2. 政策關聯:清代文獻《天讨》提到,墝瘠之地被劃歸百姓,而肥沃土地歸權貴,揭示土地分配不公的社會問題。

相關詞彙

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典》及《三國志》等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安期生八奸備位充數北園本洋筆翰蒼狼岔口逞學程朱學派樗雞大繇打遊擊隊官犯不着番書隑隑敢不承命扞網故常胡非回辟錦囊絶産句式雷車離沮靈卉流遞柳屯田貿籴密函蟠踞潛珍氣沖志定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情通诎乏趣味取醉日長至镕匠三凈傷伐唼舌神不知鬼不覺深明大義熟衣太清貪位逃路讨亂淘籮拖繡球王字鯉無巴壁梧榎五色挂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