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墝瘠的意思、墝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墝瘠的解釋

亦作“ 墝塉 ”。(土地)瘠薄。《三國志·魏志·盧毓傳》:“而 譙 土地墝瘠,百姓窮困, 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國 就沃衍,失帝意。”《周書·李彥傳》:“今可斂以時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芻塗及儀衛等。”《新唐書·盧坦傳》:“ 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遠,烽候無所統接。”《天讨·豕常之裔<普告漢人>》:“即此數事觀之,則圈地之初,室廬邱基,盡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歸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謂虐政之尤者矣。況當此之時,旗奴逃亡,由旗員句攝,勿關有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墝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土地貧瘠、不肥沃的狀态,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地理描述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文獻用例

  1. 曆史背景:古代文獻中常以此詞反映惡劣地理條件對民生的影響。如《新唐書·盧坦傳》提到“天德故城地壤墝瘠”,說明當地因土地貧瘠導緻軍事防禦薄弱。
  2. 政策關聯:清代文獻《天讨》提到,墝瘠之地被劃歸百姓,而肥沃土地歸權貴,揭示土地分配不公的社會問題。

相關詞彙

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典》及《三國志》等原始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墝瘠》的意思

《墝瘠》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土地貧瘠,指地貌幹燥、貧瘠的地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墝瘠》的部首分别是“阝”和“疒”,其拆分筆畫分别為9畫和10畫。

來源

《墝瘠》這個詞的源自主要是出自《晉書·地宜志上》:“蓋中國豈有無瘠絕地?若南方之荒墝,草弱不茂。”

繁體

《墝瘠》的繁體字為「墝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我們現代稍有不同。《墝瘠》在古代的寫法為「墝㜣」。

例句

1. 這片土地太墝瘠了,一年的收成很難維持生活。

2. 在墝瘠的土地上努力耕種,終究會有所收獲。

組詞

墝地、土墝、瘠土、荒墝等。

近義詞

貧瘠、荒蕪、幹燥。

反義詞

肥沃、富饒、沃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