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pport a just cause]∶指符合正義
得道多助
(2) [excellent practice]∶指道教、佛教修行達到非凡的境界
(1).古代道家謂順應自然、與天合一的境界。《莊子·知北遊》:“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2).泛指知曉事理。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無論什麼人看來,都會覺得他是一位得道的聖者。”
(3).符合道義。《管子·法法》:“然則國何可無道,人何可無求。得道而導之,求賢而使之,将有所大期於興利除害。”《東觀漢記·馮衍傳》:“得道之兵,鼓不振塵。”參見“ 得道多助 ”。
(4).佛教謂修行戒、定、慧三學而發斷惑證理之智為得道,然後可以成佛。《法華經·方便品》:“我今所得道,亦應説三乘。”《南史·謝靈運傳》:“得道應須慧業。丈人生天當在 靈運 前,成佛必在 靈運 後。” 唐 崔峒 《送真上人還蘭若》詩:“得道雲林久,年深暫一歸。”《西遊記》第五四回:“我師父乃久修得道的羅漢,決不愛你托國之富,也不愛你傾國之容。”
(5).道教謂存神煉氣有五時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銷,六情沉寂,名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長生。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上士得道,昇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 崑崙 ;下士得道,長生世間。” 宋 蘇轼 《東坡志林·東坡昇仙》:“今謫 海南 ,又有傳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
(6).尋到道路。《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 、 隰朋 從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得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主要涵蓋哲學、宗教和倫理層面,以下是綜合解釋:
儒家視角
指行事符合道義或正義,如《孟子·公孫丑下》中“得道者多助”,強調道德正當性。
道家内涵
指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莊子·知北遊》提到“無從無道始得道”,即通過無欲無求與自然法則相融。
佛教意義
需通過戒、定、慧三學修行,斷除煩惱并證悟真理,最終成佛。此過程稱為“得道”或“得度”,需達到六根清淨、四大皆空的境界。
道教解釋
指通過存神煉氣達到長生或成仙的狀态。道教将修行分為五時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銷”即為得道初階。
需注意,“得道”并非玄幻文學中的“白日飛升”,而是強調内在修行與自然法則的契合。不同語境下側重點不同,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