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星象的高台。即古代的天文台。《中國民間故事選·魯王和他的小黃馬》:“ 西太後 天天站在觀星台上,捧着洋人送給他的千裡眼盡往南看。”
“觀星台”是中國古代用于天文觀測和曆法研究的重要設施,其詞義可結合曆史背景、科學功能和文化價值綜合解釋如下:
觀星台是古代用于觀測星象、測量日影的高台建築,屬于天文台的早期形式。其名稱源于“觀測天象”的核心功能,主要用于确定節氣、制定曆法,并驗證天文理論。
現存登封觀星台為方形覆鬥狀青磚建築,高12.62米,北側延伸31.19米的石圭(量天尺),通過日影長度推算節氣。
總結來看,“觀星台”一詞既指代具體建築,也象征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高峰,體現了科學探索與哲學思想的融合。
《觀星台》是一個漢字詞,由“觀”和“星台”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觀(見字首+貝字旁,共6畫),星(日字旁+目字底,共9畫),台(丨字底+目字頭,共7畫)。
來源:《觀星台》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指的是一個用于觀測和研究星象的平台或建築物。
繁體:觀星臺。
古時候漢字寫法:觀星臺(以繁體字形表示)。
例句:他登上觀星台,仰望着漆黑的夜空,追尋着閃爍的星星。
組詞:觀景台、觀光台、觀音台、星光台。
近義詞:天文台、仰望台、觀察台。
反義詞:沉迷世俗、忽略星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