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降旛 ”。
降幡(jiàng fān)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典故三個層面解析:
合義:“降幡”即表示“表示投降的旗幟”,特指古代戰争中戰敗方豎起的白旗或特定标識,象征屈服歸順。
此詞因唐代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一詩而廣為人知: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詩中“降幡”指三國東吳末帝孫皓在金陵(今南京)向晉軍投降時豎起的白旗,典出《晉書·王濬傳》。此用例奠定了該詞的核心語義——戰敗國投降的象征物,承載政權更疊的曆史隱喻。
在軍事符號體系中,“降幡”與“白旗”功能相通,但更具儀式性:
後世文學中,“降幡”成為國運衰微、屈辱臣服的典型意象,如清代詩詞中用以慨歎明亡。
釋“降幡”為“表示投降的旗幟”,引劉禹錫詩例(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6)。
注:“古代戰争中敗方表示投降的旗幡”(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5325-2)。
解析投降儀制中旗幟的符號功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ISBN 978-7-5000-9763-2)。
(注:因部分權威典籍無公開線上鍊接,此處标注紙質版來源;可訪問“國學大師”網(http://www.guoxuedashi.com)或“漢典”(https://www.zdic.net)驗證基礎釋義。)
“降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ng fān(注音:ㄐㄧㄤˋ ㄈㄢ),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引用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西塞山懷古》等古詩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哀思如潮半妝保準卑室鼈殼捕虜城鄉淬潰麤衣淡飯彈責典領點試獨活二十一經二尹發表費範金飛來飛去風菜剛健高範膏沐根行鼓脹酣邊橫三豎四喝水胡整降路駕天君命可風挎兜,挎兜兒浪費麗唱明燈難為聽内狀匿黯逆定理女朋友谯樓權棅屈處繞萦容體上公山堌羶腥社稷麝月衰門衰葸順合嗣訓銅壺滴漏外邸雺亂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