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鞬櫜的意思、鞬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鞬櫜的解釋

(1).盛弓箭的器具。 唐 李紳 《渡西陵十六韻》:“弓日鞬櫜動,旗風虎豹争。” 金 王渥 《水龍吟·從商帥國器獵》詞:“看鞬櫜嗚咽, 鹹陽 道左,拜西道駕。” 元 虞集 《賦洛川老人九十》詩:“清晨上馬薄暮返,累騎毛血懸鞬櫜。” 明 何景明 《蔡州行》:“鞬櫜将軍拜道左,緋衣小兒來天上。”

(2).謂藏閉武器。《後漢書·馬融傳》:“臣聞昔命師於鞬櫜,偃伯於靈臺,或人嘉而稱焉。” 李賢 注:“鞬以藏箭,櫜以藏弓。”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昔我 高祖武皇帝 撥去亂政,我 太宗文皇帝 鞬櫜幹戈,被之以仁風,潤之以膏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鞬櫜”可能是“櫜鞬”的筆誤或詞序颠倒。根據權威資料,“櫜鞬”(gāo jiàn)是古代存放弓箭的器具,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櫜:專指盛放箭矢的容器。
  2. 鞬:指盛放弓的袋囊。
  3. 合稱:兩字連用泛指整套弓箭收納工具,常見于軍事或禮儀場景。

文獻例證

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成語典故中。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近義詞(如“弓弰”“箭箙”)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左傳》等古籍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鞬櫜》的意思及來源

《鞬櫜》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擔負、肩挑。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分是“革”字旁,右邊的部分是“權”字,并沒有拆分部首和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左傳》中的一段記載。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公孫鞬曾經挑起歸越國的大千斤之器,所以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詞。

《鞬櫜》的繁體字

《鞬櫜》的繁體字為「鞬䌹」。

《鞬櫜》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鞬櫜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古代将“權”字的中間部分寫作「丶一丨丿」,而不是現代的「木」,而将“革”字的上部和中下部分都寫成「口」。所以古代的寫法為「口丶一丨丿口」。

《鞬櫜》的例句

1. 他鞬櫜着重男輕女的觀念,對女兒非常不公平。

2. 在農村,孩子們習慣于鞬櫜一部分家庭的責任,幫助父母分擔家務。

3. 這個項目需要多個部門鞬櫜着進行合作,才能完成。

組詞

鞬荷(擔負重荷)、鞬筐(挑擔筐子)、鞬鬥(背挑擔)、鞬擔(挑擔)、抵鞬(擔負)、鞬湯(挑擔裝水)、鞬耜(挑擔農具)

近義詞

背負、擔任、負擔、承當

反義詞

解脫、卸下、解除、輕松、擺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