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本的意思、德本的詳細解釋
德本的解釋
道德的根本。古代以孝為德本。 漢 班固 《典引》:“體行德本,正性也。”《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德之本也” 唐 玄宗 注:“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為德本。” 唐 王維 《能禅師碑》:“其有不植德本,難入頓門。”
詞語分解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本的解釋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藥)。無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頭尾;始終)。根本(根源;徹底;本質上)。 草的莖,樹的幹: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體。 原來:本來。本領。
網絡擴展解釋
“德本”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德行是根本,品德是基礎”,強調道德修養在個人成長和社會關系中的核心地位。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解析
- 單字拆分:“德”指品德、道德,“本”指根基、基礎。兩字結合後,意為道德是立身行事的根基。
- 古代定義:古代尤其以“孝”作為德本的核心體現,如《孝經》中“夫孝,德之本也”,認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
2.文化内涵與運用
- 儒家思想基礎:在儒家文化中,“德本”體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認為個人品德是成就一切的基礎。
- 文獻例證:
- 漢代班固《典引》提到“體行德本,正性也”,強調踐行道德對人性本真的重要性。
- 唐代王維在《能禅師碑》中寫道“其有不植德本,難入頓門”,将德本視為修行覺悟的前提。
3.現代意義與延伸
- 個人層面:指通過培養誠信、仁愛等品德,建立穩固的人生價值觀,進而實現個人價值。
- 社會層面:強調道德作為社會和諧的基礎,例如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均以“德本”為出發點。
4.相關概念辨析
- 與“才本”對比:傳統文化中常将“德本”與才能對比,認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司馬光《資治通鑒》),凸顯品德優先性。
- 與西方倫理差異:不同于西方強調規則倫理,“德本”更注重内在修養和自覺踐行,具有東方倫理特色。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文獻釋義(如、4、6)及現代文化解讀(如、7)。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孝經》《典引》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本(Dé bě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德行的根本”或“德德為本”。它由“彳”、“心”和“木”三個部首組成,總共有9畫。德本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為「德本」,拼音為「dé běn」。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德本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類似,隻是字形稍有變化。具體而言,「德」字在古代寫法中的形狀比較方正,而「本」字則看起來更加扁平。
以下是關于德本的一些例句:
1. 做人要以德本為根本。
2.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德本。
3. 他的行為舉止體現出了他的德本。
與德本相關的組詞有:德行、根本、德性等。近義詞包括:德性、道德、品德等。而對立或反義詞則包括:惡行、敗德、無德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