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吊死鬼”。謂缢死者的鬼魂。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譬如城隍廟或東嶽廟中,大殿後面就有一間暗室,叫作‘陰司間’,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種鬼:吊死鬼、跌死鬼、虎傷鬼、科場鬼。”
“吊死鬼”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缢死者的鬼魂
指上吊自殺或被絞刑處死之人的鬼魂,常見于民俗文化中。例如魯迅在《朝花夕拾·無常》中描述城隍廟的“陰司間”時提到“吊死鬼”。部分傳說認為,這類鬼魂需尋找“替身”才能輪回,類似“水鬼”的設定。
文化象征與禁忌
在口語中,“吊死鬼”有時被用作罵人話,或形容他人扮鬼臉的滑稽表情。此外,民間認為此詞帶有不祥色彩,常與死亡、厄運關聯。
指尺蛾科幼蟲(學名:Chihuo),俗稱“尺蠖”。其特點包括:
“吊死鬼”既可指民俗中的鬼魂形象,也可指特定昆蟲。需注意語境差異:前者多用于文學、口語表達,後者屬于昆蟲學領域術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魯迅文學作品(文化含義)或昆蟲百科(生物學含義)。
吊死鬼是一個俗語,形容一個人或事物讓人感到非常厭煩、讨厭、煩惱或困擾的狀态。這個詞在口語中出現較多,有時候也被用來指代某些令人讨厭或令人不愉快的人。
吊:吊字的部首是口,總共五畫。
死:死字的部首是歹,總共四畫。
鬼:鬼字的部首是鬼,總共八畫。
吊死鬼這個詞起源于中國民間的口語,表達了對讓人厭煩或讓人不愉快的人或事的強烈情感。它在正式文學和書面語言中較少出現,更多地被視為俚語。
在繁體字中,吊死鬼被寫作「弔死鬼」。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吊字的初始寫法是「乂」,而死字的初始寫法是「歹」。在古代大篆字中,吊字被寫作「及」,而死字被寫作「歾」。
1. 這個電影真是吊死鬼了,劇情簡直太令人煩惱了。
2. 今天遇到的那個人真是個吊死鬼,整天唠叨個不停。
組詞:吊喪、吊唁、吊詭
近義詞:讨厭、厭煩、困擾
反義詞:喜歡、愉快、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