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本的意思、德本的详细解释
德本的解释
道德的根本。古代以孝为德本。 汉 班固 《典引》:“体行德本,正性也。”《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唐 玄宗 注:“人之行,莫大於孝,故为德本。”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
词语分解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本的解释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原来:本来。本领。
网络扩展解释
“德本”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德行是根本,品德是基础”,强调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关系中的核心地位。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解析
- 单字拆分:“德”指品德、道德,“本”指根基、基础。两字结合后,意为道德是立身行事的根基。
- 古代定义:古代尤其以“孝”作为德本的核心体现,如《孝经》中“夫孝,德之本也”,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
2.文化内涵与运用
- 儒家思想基础:在儒家文化中,“德本”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品德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 文献例证:
- 汉代班固《典引》提到“体行德本,正性也”,强调践行道德对人性本真的重要性。
- 唐代王维在《能禅师碑》中写道“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将德本视为修行觉悟的前提。
3.现代意义与延伸
- 个人层面:指通过培养诚信、仁爱等品德,建立稳固的人生价值观,进而实现个人价值。
- 社会层面:强调道德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例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均以“德本”为出发点。
4.相关概念辨析
- 与“才本”对比:传统文化中常将“德本”与才能对比,认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凸显品德优先性。
- 与西方伦理差异:不同于西方强调规则伦理,“德本”更注重内在修养和自觉践行,具有东方伦理特色。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文献释义(如、4、6)及现代文化解读(如、7)。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孝经》《典引》等原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德本(Dé bě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德行的根本”或“德德为本”。它由“彳”、“心”和“木”三个部首组成,总共有9画。德本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它的繁体字为「德本」,拼音为「dé běn」。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略有不同。德本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类似,只是字形稍有变化。具体而言,「德」字在古代写法中的形状比较方正,而「本」字则看起来更加扁平。
以下是关于德本的一些例句:
1. 做人要以德本为根本。
2.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德本。
3. 他的行为举止体现出了他的德本。
与德本相关的组词有:德行、根本、德性等。近义词包括:德性、道德、品德等。而对立或反义词则包括:恶行、败德、无德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很乐意继续帮助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