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咬嚼。
2.引申為侵蝕。 宋 梅堯臣 《早發》詩:“齧齧出岸潮,霅霅入蒲葦。”
齧齧(niè ni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疊音詞,其核心含義與“咬合”“啃噬”相關,常用于描述物體摩擦、咀嚼或反複啃咬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演變及使用場景三方面詳細說明:
咬合摩擦狀
指牙齒或硬物反複啃咬、摩擦的動作或聲響。
例證:《漢語大詞典》釋為“咬嚼貌”,強調連續性動作,如“鼠齧齧于椟中”。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1037頁。
拟聲用法
模拟細碎、持續的啃咬聲或機械摩擦聲。
例證:古籍中“齧齧格格”形容齒輪轉動聲(《天工開物·冶鑄》)。
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明崇祯十年刻本),卷八。
“齧”的本義:
甲骨文作“”,象上下齒咬合之形。《說文解字·齒部》:“齧,噬也。從齒,㓞聲。”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卷三下。
疊詞強化語義:
“齧齧”通過疊用,強調動作的反複性與持續性,類似“潺潺”(水流聲)、“蕭蕭”(風聲)的構詞法。
生物行為描寫
多用于動物啃咬或昆蟲噬食,如:
“蟻齧齧蝕朽木。”(《本草綱目·蟲部》)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卷四十。
機械/自然聲響比喻
引申形容機械運轉或物體摩擦聲:
“鐘表機括,齧齧作響。”(清代筆記《閱微草堂筆記》)
來源: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卷九。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文獻版本;部分資源可通過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www.nlc.cn)或國學大師網(www.guoxuedashi.com)檢索電子版。)
“齧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由“齧”(niè)字重複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單字本義
“齧”是“齧”的繁體字,本義為用牙齒咬、啃,如“齧齒動物”(老鼠等)。《說文解字》釋為“噬也”,即咬的動作。
疊詞含義
文學與方言中的用法
該詞偶見于古文或方言,需結合語境理解。例如,清代文獻中或借“齧齧”暗喻瑣碎争執,或形容時間緩慢流逝如被啃噬。
注意事項
因該詞現代極少使用,若無具體上下文,解釋可能存在局限。建議提供出處或語境以便更精準分析。
若需進一步探讨,可補充例句或文獻來源。
闇虛本鋪碧芰賓倅叉麻雀長毂潮候單辭大忠祠低頭抵銷反生香風虎浮誕該應骾骨乖阙祼圭孤軍旱鴨子皓首窮經恨不能踝體豁然頓悟桀猾介絶靖冥開帳刻敲客卿浪浪列食靈感荔枝香龍轉亂點鴛鴦輪齒蔑侮奈河鈕孔偶題普覃親信日落西山日天子睿緖尚席聖母峰沈葘螫刺世短石濠邃薮讨飯讨戰洟涕萬向節,萬向接頭無風不起浪五合六聚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