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獨樹一幟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五回:“ 文琴 連忙在衣袋裡掏出一個時錶……雖不十分貴重,然而在燈謎贈彩中,也算得獨竪一幟的厚彩了。”
“獨豎一幟”是一個成語,拼音為dú shù yī zhì(部分方言或變調讀作dú shù yí zhì),其核心含義是單獨樹立一面旗幟,比喻獨特新奇,自成一家,與“獨樹一幟”同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獨豎一幟”強調獨特性和開創性,適用于形容突破常規、形成獨立體系的個人、學派或作品。其核心價值在于創新與不盲從。
《獨豎一幟》是一個成語,意思指的是獨自堅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則,不隨波逐流,不被他人的意見和看法所左右。它象征着個人的獨立精神和堅定的立場。
《獨豎一幟》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和九個筆畫。其中,“立”是立字旁(立部首),意為站立;“竹”是竹字頭(竹部首),意為竹子;“巾”是巾字頭(巾部首),意為頭巾。總共需要九個筆畫來書寫這個成語。
《獨豎一幟》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獨豎一幟”一詞最早見于北宋文人蘇轼的文章《後赤壁賦》,用來形容劉備與孔明獨立于天下形勢,執著于己志。成語的形象和意義在後來的演變中逐漸加強。
在繁體字中,“獨豎一幟”的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古代漢字字典《說文解字》的記載,最早的寫法中,“獨豎一幟”字的“獨”字形如今的“犬”,表示獨立;“豎”字形如今的“竪”,表示直立;“幟”字的“口”下方有一個“巾”,表示旗幟。
他堅守自己的原則,始終獨豎一幟。
面對困難,他毫不動搖地獨豎一幟,繼續前行。
- 獨立 - 立場 - 原則 - 信仰 - 波逐流
- 堅守原則 - 不隨波逐流 - 留守
- 順從衆議 - 隨波逐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