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評論書法優劣的書。曆代以“書品”為題名的很多,其中較著名的有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 明 楊慎 《書品》和 清 楊景曾 《書品》等。
(2).書法的風格造詣。 唐 張又新 《東林寺建碑記》:“ 北海 守 李公 ,文人之雄,書品之能者也。”
(3).冊命的官品。 唐 杜牧 《戰論》:“夫戰輒小勝則張皇其功,奔走獻狀以邀上賞,或一日再賜,一月累封,凱旋未歌,書品已崇,爵命極矣……焉肯搜奇外死勤於我矣。此賞厚之過,其敗三也。”
"書品"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均源于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理論與實踐:
指書法作品的品格級或藝術水準的評判: 這是"書品"最經典的含義,源自中國古代書法品評的傳統。它指的是對書法家及其作品藝術水平高低、風格特點、美學價值進行品鑒、分類和定級的結果。古代書法理論家常将曆代書法家及其作品劃分為不同的品級,如"神品"、"妙品"、"能品"等(有時還有"逸品"、"佳品"等),以此評價其藝術成就和境界高低。例如,唐代張懷瓘的《書斷》、南朝庾肩吾的《書品》都是著名的書法品評著作,對後世影響深遠。這種品評不僅關注筆墨技巧,更重視作品所體現的氣韻、格調、意境等精神層面的價值。
指書寫者或書法家的人品、修養在書法中的體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影響下,有"書如其人"、"心正則筆正"的觀念。因此,"書品"也常常與"人品"相聯繫,指書法作品所反映出的書寫者的道德情操、學識修養和精神氣質。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學養被認為能夠提升書法作品的格調("書品"),反之亦然。這種觀點強調了書法藝術不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人格精神的載體。
總結來說,"書品"一詞,既是對書法藝術作品本身藝術價值高低的評定等級與審美判斷,也蘊含着對書寫者内在人格修養與精神境界的映射與要求。它深刻體現了中國書法藝術将技藝、美學與人文精神融為一體的獨特文化特質。
參考來源:
關于“詞”和“書品”的解釋如下,綜合權威來源整理:
語言學定義
指語言中最小的獨立運用單位,如名詞、動詞等,具有表意功能。漢代後逐漸替代“辭”字,特指具體詞彙。
文學體裁
指中國古典詩歌形式,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如宋詞。需按固定詞牌格律創作,早期可入樂歌唱,後演變為純文學形式。
廣義表達
可泛指言辭、文句,如歌詞、誓詞等,涵蓋書面與口頭表達。
書法評論著作
指品評書法家及其作品優劣的專著。代表作品包括南朝庾肩吾《書品》、明代楊慎《書品》等,這類著作通過分品第或評風格來探讨藝術價值。
藝術造詣與風格
指書法作品的藝術境界和創作水平,如唐代張又新評李邕書法“書品之能”,強調技法與審美的結合。
古籍版本學概念
曆史官制術語
唐代曾指冊封官員的品級,如杜牧《戰論》中批評過度封賞導緻“書品已崇”。
本氐表着秉常并頭叢畢強駁複博腯不飽和溶液才人茶經充華調撫地震預報東龜鳳凰雛覆海浮蟻甘膳高岸深谷梗澁乖畔骨肉離散含華花光會銜見影家醞計不旋踵舉鼎絶膑句引居軸處中克商操困而學之零畸六霙瞀瘛夢刀脈脈相通南氏擬不于倫濃姿判渙朋坐族誅骈蕃倩笑啓言肉質入玄散敗散麻禅代授予書店說咲素口駡人天下脊聽衆外奔烏雲壓頂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