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名。其地有鹽井,相傳為 漢 張道陵 所開,因名仙井。 北宋 熙甯 五年置 陵井監 , 宣和 四年改名 仙井監 。治所在 仁壽 ,轄境相當于今 四川省 仁壽 、 井研 兩縣地。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土偶胎》:“ 仙井監 超覺寺 九子母堂 在山颠。一行者姓 黃 ,主給香火。”亦省稱“ 仙井 ”。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孟蜀宮人》:“ 陳甲 ,字 元父 , 仙井 仁壽 人,為 成都 守 李西美 館客,舍于治事堂東偏之 雙竹齋 。”
"仙井監"是宋代行政區劃名稱,屬特殊政區"監"的建置等級,兼具鹽業生産管理與地方行政職能。該名稱源自境内鹽井傳說,《漢語大詞典》釋其為"宋代對産鹽區設置的行政機構"《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宋史·地理志》載其前身為陵州,北宋熙甯五年(1072年)因鹽産豐饒升格為監,宣和四年(1122年)更名為仙井監,轄仁壽、井研二縣,治所在今四川省仁壽縣境内。
該政區得名包含三重文化意象:其一"仙"字關聯當地煉丹傳說,暗示井鹽開采曆史可追溯至道教興盛時期;其二"井"字直接指代鹽井資源,體現其作為蜀中重要鹽産區的經濟地位;其三"監"作為宋代地方行政單位,反映中央政府通過直屬機構強化資源管控的政治制度。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該建制廢止,轄地并入成都路,現存宋代《仙井監鹽井圖碑》等文物可佐證其曆史沿革《宋會要輯稿·食貨》。
“仙井監”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設立與改名
北宋熙甯五年(1072年)設置“陵井監”,因當地鹽井相傳為東漢張道陵所開而得名。宣和四年(1122年)更名為“仙井監”。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又改稱“隆州”。
地理位置
治所在今四川省仁壽縣,轄境大緻包括今四川省仁壽縣、井研縣兩地。
需注意部分網頁将“仙井監”解釋為成語(形容幽靜美麗之地),但根據權威曆史資料,該詞更偏向地理名稱,成語用法可能為誤傳或文學引申。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暗弱無斷褒貶飽嘗碧寥碧螺春搏執逋殘才魚踳譌出其不意雌搭大米道場山诋誷笃舊獨樹二婚郎方骖竝路放飯流歠翻滾該茂高談闊論谷害鶴骨松姿黑昽昽橫跨諱惡不悛奸滑間苗姐夫京官舉動巨豪賣口懋敦敏思墨闆沒亂煞抹稀泥鬧耳朵逆擊破讀潛伺潛躍祛除容飾三老神兒釋警視盲適行司祝特技攝影銅聲響器推乾就濕萬安違爽下品邪皮膝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