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誅的意思、大誅的詳細解釋
大誅的解釋
重責;嚴厲的處罰。《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五》:“今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誅于子。”《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欲免去,懼大誅至;欲見謝,則未知何如。” 宋 王安石 《诏特放谏議大夫知潭州燕度待罪》:“奸兇弗率,乃觸大誅,引慝自歸,謂當譴黜。”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誅的解釋 誅 (誅) ū 把罪人殺死:害民者誅。誅滅。誅鋤。誅戮。伏誅。 責罰:誅意(不問罪行,隻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誅筆伐。 責求:誅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大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大規模的殺戮、嚴厲的誅殺或極重的懲罰,常與重大的罪行、叛亂或政治清算相關聯。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權威引用:
-
基本釋義:
- 大規模誅殺: 指對衆多人實施的處決或殺戮行為,範圍廣、程度深。這通常發生在鎮壓叛亂、清除政敵或執行嚴酷法律時。
- 嚴厲懲罰: 引申為極其嚴重的懲罰,不僅限于死刑,也可能包括株連、流放等重刑,強調懲罰的殘酷性和震懾力。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典籍出處與用例:
- 《韓非子·内儲說上》:“殷之法,刑棄灰于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鬥,鬥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所惡,此治之道。’” 後文常引申認為商朝有“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或類似重法,雖非直接“大誅”,但體現了法家主張用重刑(包括大誅)以儆效尤的思想背景。
-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伐纣時,列舉纣王罪行,其中可能隱含纣王施行暴政、濫殺無辜(即行“大誅”)的内容,作為其失道的重要表現。雖然原文未直接出現“大誅”一詞,但後世在評論纣王暴行時常用此概念。
- 《漢書》等史書:在描述曆代帝王(尤其是被評價為暴君者)清除異己、鎮壓反抗時,常用“大誅”或類似表述(如“大行誅戮”)來形容其殘酷手段。來源:《二十五史》相關紀傳。
-
曆史背景與運用:
“大誅”一詞的使用多見于描述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嚴酷刑罰和權力鬥争。它反映了古代社會,尤其是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中,統治者為了維護權威和秩序,可能采取的極端暴力手段。常與“族誅”(滅族)等刑罰相關聯,體現了古代刑法的殘酷性。來源:中國法制史相關研究著作(如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
引申與關聯:
- 與“德政”相對: “大誅”常作為暴政、苛政的代名詞,與儒家提倡的“仁政”、“德治”形成鮮明對比。施行“大誅”被視為統治者失德、喪失天命的表現。
- 政治警示: 在曆史叙事中,“大誅”常被用來警示後世統治者濫用刑罰的危害。來源: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
-
現代理解:
在現代漢語中,“大誅”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籍閱讀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描述古代特定的殘酷曆史事件或刑罰制度。它承載着對古代暴政的批判性認識。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雖可能未收錄此古語詞,但其含義通過曆史文獻得以傳承。
“大誅”是一個具有強烈曆史色彩的詞彙,專指古代統治者或政權實施的、規模大且程度嚴厲的殺戮或懲罰行為,是古代嚴刑峻法和殘酷政治鬥争的體現,常與暴政、失德相聯繫。其理解需置于特定的曆史語境之中。
網絡擴展解釋
“大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釋義
“大誅”指重責或嚴厲的處罰,通常用于描述古代統治者或法律對重大過失、罪行的懲處。例如《晏子春秋》中提到“寡人将加大誅于子”,即表達君主對臣子的嚴厲問責。
2.出處與引證
- 《晏子春秋》:“今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誅于子。”
-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欲免去,懼大誅至;欲見謝,則未知何如。”
- 宋代王安石《诏特放谏議大夫知潭州燕度待罪》:“奸兇弗率,乃觸大誅。”
3.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正式或曆史文獻中,強調刑罰的嚴重性。如宋代趙汝鐩詩句“少翁栾大誅相繼”,暗指因罪受重罰。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嚴懲、重罰、極刑
- 反義詞:寬宥、赦免、輕責
5.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法律或古典文學時可能涉及。例如讨論古代刑罰制度時,可引用“大誅”作為典型術語。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晏子春秋》《史記》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把細邠國駁船垂涕佽飛撺箱大兵大辂丹镞德潤低矮典職洞心獨白草二元論發奮風羽輻裂負扆告奸恭己躬斂狗骨顧頭不顧尾合程黑藓黃河清灰慘慘簡罷醮祭膠膠角角幾而不征借箸饑倦狙喜開疆面豉内羞抛朵慓悍傾豁七十二沽阮巷喪權辱國森渺拭面容言時名拾遺記受廛鼠印體調團扇玩志五才午夜吳裝下斷語銜蟬奴戲倡躧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