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蹝履”。趿拉着鞋。急遽起行貌。《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 李善 注:“蹝履,足指挂履也。”《漢書·雋不疑傳》:“ 勝之 開閣延請,望見 不疑 容貌尊嚴,衣冠甚偉, 勝之 躧履起迎。” 顔師古 注:“履不着跟曰躧。躧謂納履未正,曳之而行,言其遽也。” 南朝 齊 陸厥 《奉答内兄希叔》詩:“嘉惠承帝子,躧履奉王孫。” 宋 歐陽修 《謝張先輩啟》:“遊諸公之門,有名卿之躧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桂庵》:“ 芸娘 色變,默移時,遽起,奔出; 王 躧履追之,則已投江中矣。”
“躧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該詞讀作xǐ lǚ(音同“洗履”),本義指趿拉着鞋,形容匆忙起身或急行的姿态。例如古文中可能用“躧履而出”描述人匆忙趿鞋外出的場景。
引申含義
可進一步引申為行動急促、不拘小節 的狀态,常見于對人物動作的描寫,如“躧履相迎”表現急切迎接來客的動作。
異體字與關聯詞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對人物動作或禮儀的細節刻畫。
《躧履》(tī l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登高行走、攀登、爬升。
《躧履》的部首拆分是:“足”、“彳”,其中,“足”是指腳,表示與腳有關的意思,“彳”表示行走的意思。
《躧履》的總筆畫是15畫:足(7畫)+彳(3畫)+虍(5畫)。
《躧履》是一個古代漢字,起源于部分文字研究人員認為與“踶”有關。繁體字形為“躧履”。
在古代寫法中,“躧”字的上方常常有一個“土”字,表示登高行走是在地上進行的。而“履”字則是經過了一些演變,最初是一個“串起來的人”,後來簡化為了現在的形狀。
1. 他踏着堅實的土地,躧履山巅。
2. 登山爬坡是一種挑戰,但我喜歡那種躧履的感覺。
躧山(攀登山峰)、履曆(經曆)、履責(盡責)、履行(執行)、躧徑(行走路徑)。
攀登、登高、爬升。
降落、下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