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王子年拾遺記》。志怪小說集。十六國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雜錄上古至漢魏之神話傳聞,卷十記昆侖、蓬萊、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間傳說,雖汗漫無際,但也有社會現實的折光。全書人物衆多、叙事委曲。
《拾遺記》是中國古代志怪小說集,由東晉方士王嘉所著,成書于公元4世紀。書名中“拾遺”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意為補錄曆史遺漏之事,“記”則指以文字記錄的文體。全書共十卷,前九卷記載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異聞,第十卷為《名山記》,專述海外仙山奇觀。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
《漢語大詞典》釋“拾遺”為“補錄缺漏”,《辭源》解釋為“采輯遺逸之事”。該詞源自《史記·太史公自序》“拾遺補藝”,後演變為輯錄未被正史收錄的傳聞。
《說文解字》釋“記”為“疏也”,即條錄事物。在文體分類中,“記”屬雜記類,多用于記載人物、事件或地理風貌,如《洛陽伽藍記》。
内容特點上,《拾遺記》融合神話、方術與曆史叙事,如記載商纣“璇室”以美玉築宮、洞庭山浮于水上等超現實場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其“文筆頗靡麗,而事皆誕謾”,體現了六朝志怪“張皇鬼神,稱道靈異”的典型風格。
引用來源:
《拾遺記》是東晉時期王嘉所著的志怪小說集,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其名稱和内容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詞源解析
内容與結構
文學特點
版本與影響
《拾遺記》以志怪形式記錄了上古至東晉的民間傳說,兼具文學想象與曆史旁證意義,是研究魏晉神話和道教思想的重要文獻。
八沖百木剝損背匠背棄泊栢臭名昭著醇明典緯掉包低标號頂嘴東朔風颷墳飄格不相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鳏官官駕橫帶懷霜鬟髻回跋霍閃金貂換酒疾足先得口陳狂顧款緻鍊結燎鑪镂骨銘肌率志懑懑俛臨鳴鼓吹角茉莉溺音破擊牽拽清風勁節青面聖者清姝歧頤儒儒三大戶生油戍角疏涼爍玉流金索空檀柘條端通治偷合苟從兔窟惘若有失汪子遐迩著聞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