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記的意思、拾遺記的詳細解釋
拾遺記的解釋
又名《王子年拾遺記》。志怪小說集。十六國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雜錄上古至漢魏之神話傳聞,卷十記昆侖、蓬萊、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間傳說,雖汗漫無際,但也有社會現實的折光。全書人物衆多、叙事委曲。
詞語分解
- 拾的解釋 拾 í 撿,從地上拿起:拾草。拾糞。拾零(撿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題)。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收,斂,整理:收拾。拾掇。 “十”的大寫。 舊稱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護袖。 丢 拾 è
- 遺記的解釋 先前遺留下來的書籍或記載。《孔子家語·本性》:“ 孔子 生於衰 周 ,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晉書·律曆志上》:“及 秦始皇 焚書蕩覆,典策缺亡,諸子璅言時有遺記。” 唐
網絡擴展解釋
《拾遺記》是東晉時期王嘉所著的志怪小說集,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其名稱和内容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
詞源解析
- “拾遺”意為拾取遺失的事物,引申為補充正史未載的傳說或異聞;“記”即記錄。書名整體含義為“輯錄被遺忘的奇聞異事”。
-
内容與結構
- 全書共十卷,前九卷記載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曆史傳聞,包含大量神話故事(如周穆王、秦始皇求仙等);第十卷專述昆侖、蓬萊等八座仙山,充滿神仙方術色彩。
-
文學特點
- 書中融合道教思想,語言“韻散相間”,善用排比、誇張等手法渲染奇幻場景,如描寫宛渠國民乘“淪波舟”見秦始皇的情節。
- 雖内容荒誕,但部分故事反映了社會現實,如對帝王求仙的諷刺。
-
版本與影響
- 現存版本經南朝梁宗室蕭绮整理,明代世德堂翻宋本為最早刻本。該書對後世神話文學和道教文化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拾遺記》以志怪形式記錄了上古至東晉的民間傳說,兼具文學想象與曆史旁證意義,是研究魏晉神話和道教思想的重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拾遺記的意思
拾遺記是指整理和彙集遺失的物品的記錄或記載。在古代,人們會找到遺失的物品,然後進行登記、分類和保存,以便招領失主。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拾(shí)的拆分部首是手,總共有5個筆畫。遺(yí)的拆分部首是辶,總共有12個筆畫。記(jì)的拆分部首是言,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
《拾遺記》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指各個朝代流傳下來的記載失物的文獻作品,如明代的《拾遺錄》。
繁體
拾遺記的繁體字為「拾遺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拾遺記」在古代常以篆書和隸書來書寫,形狀和現代漢字有所變化。
例句
拾遺記中記載了許多珍貴的曆史文物。
組詞
補拾、拾級、拾音、拾掇、拾遺錄
近義詞
拾回、拾物、搜尋
反義詞
遺失、丢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