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扆的意思、負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扆的解釋

亦作“ 負依 ”。背靠屏風。指皇帝臨朝聽政。《荀子·正論》:“居則設張容負依而坐。” 楊倞 注:“戶牖之間謂之依,亦作扆,扆、依音同。”《淮南子·氾論訓》:“ 周公 繼 文王 之業,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政,平夷狄之亂,誅 管 蔡 之罪,負扆而朝諸侯。” 高誘 注:“負,背也。扆,戶牖之間。言南面也。” 唐 白居易 《采詩官》詩:“一人負扆常端默,百辟入門兩自媚。” 章炳麟 《秦政記》:“ 秦皇 負扆以斷天下,而子弟為庶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扆(fù yǐ)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指帝王臨朝時背靠屏風而坐的儀态,象征至高統治權。其釋義與來源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背靠”,《說文解字》釋:“負,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引申為倚仗、背負。

    來源:《說文解字·卷六》

  2. 指古代宮殿内設在門窗之間的屏風,又稱“斧扆”(因飾斧形紋)。《禮記·明堂位》載:“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

    來源:《禮記·明堂位》


二、文化内涵

帝王“負扆”是周代确立的禮制,體現“南面而王”的權威:


三、曆史用例

  1. 先秦典籍:

    《荀子·正論》雲:“居則設張容,負依而坐。”此處“依”通“扆”,指天子臨朝之态。

    來源:《荀子·正論》

  2. 漢代制度:

    班固《白虎通義·號篇》強調:“天子所以負扆執圭者,示王者承天統物。”

    來源:《白虎通義·卷三》


四、現代釋義

現代詞典繼承古義,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帝王背靠屏風而坐,引申指帝王臨朝聽政。”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五、學術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負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君主臨朝聽政的禮儀場景,其含義及背景可歸納如下:

一、字面含義

二、曆史背景與禮儀意義

三、文學與史籍引用

四、相關詞彙

“負扆”通過具體的禮儀動作(背屏風、面南)抽象為君權符號,常見于史書及文學作品,是理解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史記》等原典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燕拔幟樹幟卑陬繃吊不藉木不止赤劉癡突春謎椿壽大紅袍斷工方祇風起俯诎梗塞鈎援怪惡郭子儀和事天子黃金彈回電皛光計策擠出京樣究陳決克開辭流音甍宇乾車巧垂青冥客欽慎蝤蛴诎乏瞿唐關禳禱攘敚讓再讓三任過惹人注目三腳貓芟夷射數折楊詩伴時師霜皛宋畫吳冶搜才騰飏提調問肯吳文俊鄉親相天閑頠小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