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a plan for others] 喻代别人出謀劃策
元載相公曾借箸, 憲宗皇帝亦留神。—— 杜牧《河湟》
《史記·留侯世家》:“ 食其 未行, 張良 從外來謁。 漢王 方食,曰:‘ 字房 前!客有為我計橈 楚 權者。’具以 郦生 語告,曰:‘於 子房 何如?’ 良 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漢王 曰:‘何哉?’ 張良 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藉,《漢書·張良傳》作“借”。箸,筷子。後因以“借箸”指為人謀劃。 唐 杜牧 《河湟》詩:“ 元載相公 曾借箸, 憲宗皇帝 亦留神。” 元 馮子振 《鹦鹉曲·四皓屏》:“借箸籌滅 項 興 劉 ,到底學神仙去。” 茅盾 《雜感二題·又一副嘴臉》:“ 日本 武士,對于 中國 的這些‘好心腸的老實人’之諄諄勸告,借箸代謀,大概并不領情,大概在暗笑。”亦作“ 借筯 ”。 唐 柳宗元 《送邠甯獨孤書記赴辟命序》:“吾子歷覽古今之變,而通其得失,是将植密畫於借筯之宴,發羣謀於章奏之筆。”《續資治通鑒長編·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陛下雖前席問計,羣臣欲借筯出奇,以臣料之,恐無及也。”
“借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曆史典故,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借箸”字面意為“借用筷子”,實際指代人出謀劃策的行為。該詞源自《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的典故:張良曾借劉邦的筷子指畫形勢,為其制定戰略,後引申為代替他人籌劃計謀。
《史記》記載,劉邦在飯桌上向張良咨詢對抗項羽的策略時,張良回應:“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這裡的“借箸”指借用筷子模拟戰場局勢進行分析。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題材創作,例如茅盾在雜文中使用“借箸代謀”描述策略讨論。
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史記·留侯世家》及杜牧《河湟》等文獻。
借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借用别人的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當一方的筷子被用完或者未找到筷子時,可以向其他人借用他們的筷子來使用。
借箸的拆分部首是“⺮”和“⼝”,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9畫和3畫。
借箸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由“借”和“箸”兩個字組成。借指向他人借用,箸指筷子。結合起來就是借用别人的筷子。
在繁體字中,借箸的寫法為“借箸”,字形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借和箸的寫法略有不同。借的古字形為,“仭”和“人”的結合,在上方加上一個代表雲彩形狀的符號;箸的古字形為,“⺮”和“⼝”的結合,箸的下方有一個小點表示木質。
1. 他的筷子用完了,向我借箸。
2. 碗裡有菜但沒有筷子,你能借箸給我嗎?
1. 借餐具:借用别人的餐具
2. 借勺子:借用别人的勺子
借筷,借用筷子。
歸還箸,歸還别人的筷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