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郇箋的意思、郇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郇箋的解釋

唐 代 韋陟 ,襲封 郇國公 。常授意侍妾主尺牍,書于五彩箋,詞旨輕重均合 陟 意,書體遒利有楷法, 陟 唯署名而已。見《新唐書·韋陟傳》。後因以“郇箋”敬稱他人書劄。 清 趙翼 《屢接秋帆開府手書兼寄珍裘賦謝》詩:“曳履雲霄已隔塵, 郇 箋偏荷寄書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郇箋”是一個源自唐代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書信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 詞源典故
    該詞出自《新唐書·韋陟傳》。唐代官員韋陟襲封郇國公,常讓侍妾代筆書寫書信于五彩箋紙上,自己僅署名。因箋紙精美、書法工整,後人便以“郇箋”作為對他人書信的敬稱。

  2. 結構解析

    • 郇:指郇國公韋陟的封號,代指其書信形式。
    • 箋:原指狹長竹片(古代書寫載體),後引申為書信(如提到“箋”可指奏箋等書信形式)。
  3. 用法與同義詞
    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表達對他人書信的贊美,近義詞有“華翰”“瑤函”等。例如清代趙翼詩句“郇箋偏荷寄書頻”即用此典表達對友人頻繁來信的珍視。

  4. 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于古典雅稱,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學或曆史文獻的語境中。

注:對“箋”的釋義雖與“郇箋”存在關聯,但因權威性較低,核心典故仍需以《新唐書》相關記載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郇箋

郇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郇:由部首阝(邑)和字形旬組成,共10畫。

箋:由部首竹和字形毚組成,共12畫。

來源

郇箋最早見于《晉書·王濟傳》:“所貴三章之臨監無疆,厥若郇箋之刊帖。”意指郇箋是封聖之報,具有極高的榮譽和價值。

繁體

郇箋的繁體寫法為「醇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郇寫作「醇」,意為純粹、淳厚;箋寫作「箋」,意為紙張、文書。

例句

他将這封郇箋珍藏多年,視為家中的寶貝。

組詞

郇世、箋紙、郇國、箋劄、郇書、箋疏。

近義詞

傳報、密件、書劄。

反義詞

平凡、無足輕重、無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