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毛 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疐其尾,進退有難。”後以“前跋後疐”喻進退兩難。 宋 司馬光 《言醫官劄子》:“今聞診禦脈者,常以十數,工拙相雜,是非混殽,發言進藥,更相倚仗,前跋後疐,左瞻右顧,雖有 俞 扁 之術,将安所施?”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彼不尚文,而其法能使家庭之間不即不離,就令不無流弊,而長短適足相抵,何至如 中國 前跋後疐,貌合神離,強遏自然之天樂,盡失自己之權利,使古今賢聖君子於父子兄弟之間,動輒有難處之事。”
“前跋後疐”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該成語比喻進退兩難的處境,形容人在行動中無論選擇前進還是後退都會遇到阻礙,陷入尴尬境地。語出《詩經·豳風·狼跋》中“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毛傳注解老狼因長有垂肉(胡),前進時會踩到垂肉,後退時又被尾巴絆倒,生動展現進退維谷的狀态。
“疐”在成語中通常讀作zhì(如、6、7标注),但部分古籍注音為“máo”(如),屬于古音異讀現象,現代漢語建議采用qián bá hòu zhì的讀音。
譚嗣同《報貝元征書》曾用此詞描述清末改革困境:“何至如中國前跋後疐,貌合神離”,凸顯内外矛盾的困局。
通過綜合《詩經》典故、字義分解及曆史用例,該成語精準刻畫了行動受阻的雙向困境,是漢語中極具畫面感的進退兩難表達。
《前跋後疐》(qián bá hòu zú)是一個成語,由“前”、“跋”、“後”和“疐”四個字組成。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無關緊要的瑣事或細節。
《前跋後疐》拆分的部首是“辵”和“疒”。其中,“辵”是表示“走”的意思,“疒”則代表“病”。這四個字的總筆畫數為16;“前”有7畫,“跋”有12畫,“後”有9畫,“疐”有2畫。
《前跋後趑》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易·系辭》中。它在明代,尤其是明崇祯年間的《弇州讀書記》等書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前跋後趑》。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一些字可能使用不同的字形。例如,“前”字有時候用作“扡”,“跋”字也會寫作“跌”。這與當時不統一的字形有關。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工作中的瑣事或不重要的細節。例如:“别花太多時間在這些前跋後疐的事情上,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做好主要任務。”
組詞:前事不忘、跋前疐後、疐惡如仇。
近義詞:細枝末節、瑣碎事。
反義詞:要事、大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