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薮的意思、盜薮的詳細解釋
盜薮的解釋
亦作“盜藪”。強盜聚集的地方。 元 盧摯 《湖南宣慰使趙公墓志銘》:“脅既,良民即自拔盜藪。”《明史·張翀傳》:“所部 萬羊山 跨 湖廣 、 福建 、 廣東 境,故盜藪。”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亂離二則》:“ 陝西 某公,任鹽秩,家累不從。值 姜瓖 之變,故裡陷為盜藪,音信隔絶。” ********* 《回憶錄》第四章:“ 榮廷 一時藏身無處,不得已,逃入盜薮,落草為寇。”
詞語分解
- 盜的解釋 盜 à 偷竊,用不正當的手段營私或謀取:盜竊。盜賊。盜伐。盜掘。盜運。盜賣。盜用。盜名欺世(亦稱“欺世盜名”)。 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海盜。強盜。竊國大盜。 匪竊偷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 薮的解釋 薮 ǒ 生長着很多草的湖澤:薮澤。 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淵薮。 指民間、草野:辭朝(俹 )歸薮。 古同“搜”,搜求。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盜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盜”指強盜、盜賊;“薮”原指水草茂密的湖泊,引申為人或物聚集的地方。組合後意為“強盜聚集的場所”。
- 異體寫法:也作“盜藪”(“藪”為“薮”的異體字)。
2.曆史用例
- 元代盧摯《湖南宣慰使趙公墓志銘》提到“自拔盜藪”,指良民脫離盜賊聚集地。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描述某地因戰亂淪為“盜藪”,即盜匪橫行的區域。
3.現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治安混亂、盜匪猖獗的地區。例如:“萬羊山曾是跨省盜薮”(《明史·張翀傳》)。
4.補充說明
- 近義詞:匪巢、賊窩。
- 使用場景:常見于古籍、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聊齋志異》《明史》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盜薮》是一個古文詞語,指“偷竊竹林”。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盜(dào)和薮(sǒu)。
- 盜(dào):這個字的部首是角,整個字共有10畫。它的意思是“偷竊”或“竊取”。可以用來形容偷偷地獲取他人財物或秘密。
- 薮(sǒu):這個字的部首是艸,共有16畫。它是指“竹林”。薮可以代表一片茂密的竹林,是傳統文化中常見的景象。
《盜薮》一詞的來源是出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晉書·阮籍傳》。在《阮籍傳》中,有一句話描述了阮籍的才華:“或責以衣缽之賤,不若作詩高也,被引問往時事,滞鈍無狀,但以剪拇指為盜薮耳”。這句話意味着阮籍的才華比不上許多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活動,但他的詩歌創作卻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從此以後,“盜薮”就漸漸成為比喻才華橫溢但社交能力未達到同等水平的人的詞語。
關于繁體字的寫法,可以用“盜蔻”來代替“盜薮”。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你可以參考《康熙字典》來了解更多關于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
例句:
1. 他的才華不亞于任何人,但在社交場合顯得有些拙于言辭,就像是在盜薮一樣。
2. 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要像盜薮一樣竊取他人的財物。
3. 他的創新理念不時從盜薮中嶄露頭角。
與《盜薮》相關的詞語包括:竊取、偷竊、盜賊。而與其相反的詞語則是:光明正大、坦誠。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