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欹器。古代一種傾斜易覆的禮器。置于座右以戒滿。 唐 劉禹錫 《奉和吏部楊尚書即事述懷贈答十韻》:“誡滿澄敧器,成功别大鑪。”敧,一本作“ 欹 ”。詳“ 欹器 ”。
“敧器”(qī qì)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殊的禮器,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常被用作座右銘的象征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敧器又稱“欹器”,其核心特點是“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空時傾斜,水量適中時直立,盛滿時翻倒)。這種器物通過物理特性隱喻為人處事的道理:謙遜守中,切忌自滿。
曆史典故
據《荀子·宥坐》記載,孔子曾在魯桓公廟中見到敧器,并讓弟子注水演示。當水注入一半時,器物直立;注滿後卻瞬間傾覆。孔子借此告誡弟子:“滿招損,謙受益”。
用途與象征
變體與演變
北朝時期曾出現“仙人欹器”,設計更複雜,結合了流水與煙霧效果,可能用于宗教或宮廷裝飾,但核心仍保留警示寓意。
注:因“敧”“欹”“攲”為通假字,不同文獻中寫法可能不同,但均指向同一類器物。部分資料提及的“計時器”功能(如)存疑,主流觀點仍以警示禮器為主。
敧器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說話或文章的内容獨特、新奇、有趣等特點。表示文筆或口才的非凡、與衆不同。
敧器的拆分部首是教字底部的⺍,部首的意思是表示抽象的事物。
敧器的總筆畫數是15畫,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漢字。
敧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增廣賢文》一書中,書中所說的敧器主要指的是文章作品。後來逐漸演化成用來形容人的才華以及作品的獨特之處。
敧器的繁體字為「敲器」,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和讀音相同。
敧器字在古代寫法中,底部的⺍字為兩個⺍字組合而成。
1. 他寫的小說真是敧器,引人入勝。
2. 這篇論文是他辛苦寫了幾個月,真是個敧器。
敧器沒有常見的組詞,但可以和其他形容詞、名詞搭配使用,如美麗的敧器、文采飛揚的敧器等。
敧器的近義詞有:引人注目、别具一格、獨具風采、獨一無二。
敧器的反義詞有:平庸、普通、平淡無奇、無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