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諒陰 ”。1.居喪時所住的房子。《禮記·喪服四制》:“《書》曰:‘ 高宗 諒闇,三年不言。’善之也。” 鄭玄 注:“闇,謂廬也。”《論語·憲問》引作“諒陰”。《文選·潘嶽<閑居賦>》:“今天子諒闇之際,領太傅主簿。” 李善 注:“諒闇,今謂兇廬裡寒涼幽闇之處,故曰諒闇。”
(2).借指居喪。多用于皇帝。《新唐書·李程傳》:“陛下方諒陰,未宜興作,願回所費奉園陵。”《明史·王治傳》:“比者人言籍籍,謂陛下燕閒舉動,有非諒闇所宜者。”《清史稿·禮志七》:“ 康熙 初元,加上徽號,時以諒陰,不奏書,不行禮,不朝賀。”
“諒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與居喪制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居喪住所
指古代帝王或貴族居喪期間居住的簡易房屋,因環境幽暗寒涼而得名。例如《禮記·喪服四制》記載:“高宗諒闇,三年不言”,鄭玄注“闇,謂廬也”。
借指居喪行為
多用于描述帝王守喪期間的狀态,如《新唐書·李程傳》提到“陛下方諒陰,未宜興作”。
通假形式
亦作“諒陰”“諒暗”,如《論語·憲問》引作“諒陰”。
曆史用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新唐書》等原始文獻或高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諒闇》是一個由誰和什麼兩個字組成的詞語。諒(liàng)指理解、寬恕,闇(àn)指黑暗、昏暗。合在一起,諒闇表示理解黑暗,寬恕黑暗。
諒的部首是讠,筆畫數為9;闇的部首是門,筆畫數為13。
《諒闇》一詞源于《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義命乎諒闇,萬物皆奇。” 在繁體字中,諒闇的寫法是「諒暗」。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關于《諒闇》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是「諒闇」,即在現代簡化字的基礎上略作改變。
1. 這個故事讓人諒闇了生命的意義。
2.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學會諒闇他人的選擇。
諒闇可以和其他字組成一些詞語,例如:
1. 諒解:理解并寬恕。
2. 諒念:對人有理解和體諒。
諒闇的近義詞是寬恕、原諒。
諒闇的反義詞是狹隘、偏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