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綠色頭巾。古代供膳仆役所服,也是一般地位卑賤者的服式。《漢書·東方朔傳》:“ 董君 緑幘傅韝,隨主前,伏殿下。” 顔師古 注:“ 應劭 曰:‘宰人服也。’緑幘,賤人之服也。”《新唐書·車服志》:“平巾緑幘者,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膳,奉觶之服也。”
(2).以綠帻為寵臣之冠。《文選·沉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篇>詩》:“緑幘文照曜,紫燕光陸離。” 呂延濟 注:“緑幘,寵臣之冠。”
(3).用以指浮薄少年的冠服。 唐 李白 《古風》之八:“緑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
“緑帻”是古代漢語中的服飾類詞彙,其含義隨曆史語境演變呈現多重指向,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 身份卑賤者的标志服飾
綠色頭巾,最初為古代供膳仆役、低階雜役的專用服飾,象征社會底層身份。如《漢書·東方朔傳》記載董君“緑帻傅韝”隨主前行,顔師古注“緑帻,賤人之服也”。唐代《新唐書·車服志》也明确記載尚食局主膳等職需佩戴“平巾緑帻”。
2. 特殊語境下的寵臣象征
在部分文學作品中,綠帻被賦予矛盾含義,如南朝沈約詩句“緑帻文照曜”中,呂延濟注解為“寵臣之冠”,反映特定時期可能存在的服飾僭越或文化隱喻。
3. 浮誇少年的代名詞
唐代起,綠帻逐漸成為纨绔子弟的典型裝束。李白《古風》以“緑帻誰家子,賣珠輕薄兒”諷刺浮薄少年,側面反映唐代市井文化中綠色頭巾的符號化演變。
補充說明:該詞義演變體現了古代服飾制度與階層标識的密切關聯。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使用差異,如正史多強調其“賤役”屬性,而文學作品中存在借代或反諷現象。建議結合《漢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察曆史背景。
《緑帻》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典文學作品中,其意思是綠色的帽子。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緑」和「帻」。
「緑」由「糸」(sī,絲的部首)和「錄」(lù,12畫)組成。
「帻」由「巾」(jīn,巾帼的部首)和「畟」(cù,11畫)組成。
「緑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來描述古代皇室或貴族所戴的一種綠色帽子。在古代,綠色代表着尊貴和高雅,因此緑帻成為貴族地位的象征,也代表着高尚的品味。
在繁體中,「緑帻」的字形與簡體保持一緻。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緑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思保持一緻。
他頭上戴着一頂華麗的緑帻,給人一種尊貴和神秘的感覺。
- 緑:緑葉、緑草、緑林
- 帻:清風明帻、黑帻青衫、紫帻黃衫
緑帽子、緑色帽子
紅帻、白帻、黑帻
【别人正在浏覽】